多年执教小学毕业班语文,观课后往往有小学课堂“花枝招展”,中学课堂“银装素裹”之感。此外,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地被轻视了。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以实现小、中学有效衔接?如何将坚冰化作一缕甘泉,为孩子打开一扇成长之窗?笔者试图在阅读教学中寻求小、中学衔接的路径。
一、云雾缭绕路在何方———迷失于阅读模式的十字路口
众多的展示课、研讨课、小、中学衔接课,多多少少存在“孩子们的阅读都是在教师们的‘导演’下按部步班地进行着的”现象,试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了吗?
迷惘1:有效阅读新模式要不要教师的“导”?小、中学课堂出现了促进孩子阅读的“新面孔”,孩子们更自由了,如自主阅读法,问题是新的阅读模式需不需要教师的“导”,又如何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创新性阅读?
迷惘2:有效阅读新模式要不要寻求突破口?传统的阅读模式离不开预习、课堂阅读与复习,离不开理解、记忆与应用,可是阅读新模式以何种方式为突破口,开创孩子们阅读的新革命?
迷惘3:有效阅读模式要不要重视创新思维培养?钱学森之问曾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相信它也刺痛了无数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同行们:我们没有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语文阅读贯穿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有效阅读新模式如何实现“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宏伟目标?我们不禁叩问:新课堂背景下孩子们阅读模式如何构建?
二、为有源头活水长流———顿悟于思维导图的高效学法
(一)思维全脑化:激发联想与创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无独有偶,犹太人之所以在诺贝尔奖中独占鳌头,是因为他们拥有开放的心智,探究的精神。思维导图在孩子阅读模式中的运用,这种“创意式阅读”,在两者间穿插了一根浸润着联想与创意的导火索,在孩子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注入了强心针,充当了衔接的“红娘“,让掌管抽象概括的左脑和诱发形象感知的右脑各显神通,将各种零七八碎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一个系统,孩子长成思维上的巨人也就不成问题了。
(二)阅读简明化:导航目标与要点
课前预习、课堂阅读与课后复习是孩子阅读方法的三大法宝,小学阶段形成了良好习惯,中学阶段的阅读也会如鱼得水。思维导图在语文课程阅读的介入,如同删繁就简的三秋树———阅读得以简明化。
1.预习目标明确
预习是阅读的前奏,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战。在布置孩子们预习《匆匆》(人教新课标版第十二册)一课时,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如下的阅读目标。见图1
利用思维导图展示预习目标,无形中向孩子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节省了宝贵的阅读时间。
2.阅读重点突出
语文的阅读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预习前奏的打响,还需要孩子在阅读中加以分析与归纳。假如小学阶段忽略了归纳能力的培养,那么到了归纳能力成为主流的中学就显得后劲不足了。在指导孩子们阅读《学弈》(人教新课标版第十二册)时,在探究什么原因造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后,我要求孩子把这一原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在课本上。如此一来,课文重点得到突显,归纳能力也得以提升,可谓一举二得。
3.复习回顾便捷
教者常常强调复习,可让孩子们复什么却简而化之。孩子们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所制成的一张张可视可感的“知识地图”,为他们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