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了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艺术课程并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上好中小学生的艺术课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单科专业背景的音乐、美术老师如何备好一节艺术课,如何在艺术课上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在《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学习、改进与研究的事情。以下是我在湖北教育出版社《艺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动物走路》一课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情境设计,让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他们没有多少可以同化新内容的知识或经验,有一定的词汇量,但不够丰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习惯于形象思维、被动思维,思考的问题多是教师提出的,学习上依赖教师和家长。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经常出现上课不专心、回答问题不正确、理解不透彻等现象。
《小动物走路》是一首描写小动物走路的儿歌。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小动物走路》,帮助学生初步认知小动物的形态、动作、叫声等特征。尝试用动作、歌声、绘画、表演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基于低年段小学生接受学习的特征,我在这节课的的导入部分选择情境设计的教学模式,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肢体语言、动物头饰,扮演动物导游,创设带孩子们到快乐动物园秋游的情景,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其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亲自摸一摸、画一画、尝一尝,将对事物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音乐基础教学,师生共同的艺术实践
《小动物走路》是一首饶有趣味的儿童歌曲。C大调式,四二拍子,中速,曲式结构为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一段体。歌曲通过对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走路姿势的模仿,以及对小狗、小鸡、大公鸡、小山羊叫声的模仿,生动地表现了小朋友们游戏和玩耍时的愉快与可爱的情景。歌曲节奏规整,平稳,旋律易感、易记,琅琅上口。通过学习歌曲,帮助学生初步认知小动物的形态、动作、叫声等特征,让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我在新课教学部分先请学生聆听歌曲《小动物走路》,了解并感知歌曲的旋律。接着我提问:“歌曲当中都有哪些小动物?”通过问答式的说、唱,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学唱歌曲的环节中,我插入一个“师生接龙”的游戏,其目的是对比、唱准345|365|的音符。通过对比培养自主探究、准确歌唱,学会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最后我要求学生边听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