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倡导教师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勇于突破,尝试与众不同的各种教学方法,触动、刺激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欲望。本人最欣赏的一位老师是来自课文《我最好的老师》的主人公———怀特森先生。怀特森先生教学个性创造就相当突出,为了让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师的霸权,以编造“猫虎骨”的谎言,最后又让学生在测试中得了零分的故事。他不惜背负着学生的“骂名”造就了一批追求真理,有个性的学生。从这篇外国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正是敢于创造,敢于探索,有着较强的个性意识,并不是纯粹地当个“教书匠”,反而给学生留下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印象。
教师教学过程努力始终处于新的状态,助推学生学习亢奋状态。即使对同一类型课文也要常教常新,有变化,出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自己某方面的知识专长,转化为教学的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艺术,强化教学个性。如,对于擅长美术技能的老师来说,在讲授古诗词时,可针对古诗词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学习领会颇为吃力、遗忘率高的情况,适时引进美术知识,运用简笔画,把诗的内容通过画画方式逐一展示在学生眼前,诗句要表达的意境已经成为一目了然的形象生动画面;板书有了美感,使学生浅显易懂,教学事半功倍。如此将教学趣味化,使课堂变得盎然生趣,更显示教师的才情魅力与形象魅力。
不但如此,每一个语文教师还应该寻找、挖掘自己的优势,并善于将自己的闪光点与教学各个环节有机契合,教出自我的风采。如,笔者善于言辩,较喜欢自由的教学风格,特别推崇聊天式讲课,仿效凤凰卫视节目《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风格一样与学生互动,有序铺展文本内涵,抽丝剥茧,使学生在全身心放松、非常自然的状态下走进文本,在轻松、融洽的“调侃”中不知不觉地踏上一次丰富的文化之旅……
三、炼饰教态,活化课堂
相信许多学生都有一个同感:刚刚在教室外还欢声笑语的老师,可一踏进教室,就收声敛色、戛然而止;我们也经常发现,不少教师教室内外的表情180度的大转弯———课堂上,教师面无表情,一副不可侵犯的架势,把学生震得大气不敢出,认为这样安静的课堂才是成功。也有的教师认为,教师把书教好了,就是完成使命。于是,对自己个人行为的不修边幅不以为然。如,有的教师讲话时,口水四溅,被嘲笑为“下雨老师”;有的老师习惯动辄就伸直食指,戳着学生,成为“一指禅”老师;有的老师不敢与学生眼神交流,只盯着书本和黑板,导致学生课堂纪律一团糟……这一前一后的表情吝啬与动作错位的相反现象,是教师教学落后、无作为的一种体现,更是暴露了教师教学个性创造上的不到位和个性意识上的缺失。忽略身体语言的作用,教师形象也严而无威,缺乏丰满和魅力。
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教师教学的个性必须适应和跟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必将成为趋势,一种主流。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首先要摒弃旧观念,放下架子,努力改造、提升自己形象上的个性以带动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上,教师完完全全可以谈笑风生,激情昂扬的语言配上或眉飞色舞,或喜怒哀乐,以教师自身丰富的表情和良好的教态,活跃课堂,感染着学生,将教学状态推向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