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或院系担任行政职务也增加了与其他学科教师相识的机会。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做行政工作增加了与其他学科教师交往的机会;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目前中国高校教师能担任校或院系行政职务的高校教师也往往是职称、担任导师、在团队中担任的角色中具有高的社会资本的教师。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高校内部蕴含着各种潜在的、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和利用的资源,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便是很好的例子。跨学科交往可以使高校不同院系组织之间知识及各种物质资源跨越学科组织边界互通有无,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高校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学者社群如果得到项目、资金等的支持可以转化成自下而上形成的跨学科科研团队。这比先设立项目,由项目牵引自上而下组建的团队减少了人员间相互适应的磨合期,有利于团队文化建设及提高组织效率。目前很多高校组建实体或虚拟的跨学科组织机构,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及跨学科教学改革项目来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否符合教师本人内心真实的合作意愿是有疑问的,况且,这些改革举措只能惠及少数教师。
本研究指出,跨学科交往在高校教师学术创新中确实发挥了显著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各种跨学科交往的方式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跨学科交往机会的获得受到学术系统认可机制的制约,有其社会资本效应。因此,为促进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高校最好创设环境与条件,增加不同学科高校教师在日常学术生活中非正式接触与交流的机会,使高校教师根据个人学术兴趣或共同的爱好等相互间的人际吸引自发地进行私人间的交往。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0.
[2]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8.
[3]Maerle Jacob,Tomas Hellstrom.The Futur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Academ[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13.
[4]柳洲,陈士俊.从学科汇聚机制看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166.
[5]Miller McPherson, Lynn Smith-Lovin, James M.Cook.Birds of a Feather: Homophily in Social Network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1(27):415.
[6]Randall Collins.A Micro-Macro Theory of Intellectual Creativity: The Case of German Idealist Philosophy[J].Sociological Theory, 1987,5(1):47-69.
[7]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818.
[8]Jonathon N.Cummings,Sara Kiesler.Collaborative Research across Disciplinary and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005, 35(5):703-722.
[9][美]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詹姆斯·富勒.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M].简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76.
[10]Jill E.Perry-Smith.Social Yet Creative: The Rol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Facilitating Individual Creativity[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1):87.
[11][英]阿蒂亚.数学的统一性[M].袁向东,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2.
[12]罗伯特·K.默顿.科学社会学散忆[M].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6.
(责任编辑钟嘉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