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李慧清
收稿日期:2014-06-13
作者简介:王颖,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李慧清,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510006)
*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美创业教育比较研究——百森创业课程解构及对我国的启示”(2013WYM0029)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文章基于广州市20所高校在校生的调查,实证研究了大学生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在文化资本方面,大学生的学历和所在学校的档次对其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在社会资本方面,家庭创业史、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活动、创业所在地政府对创业活动的支持、拥有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和具备创业资金支持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均有显著影响;同时,性别和应届生身份作为个体特质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也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大学生创业;意愿
一、引言
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大众教育代替了精英教育。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相比2001年的114万大学毕业生,14年的时间人数增长了近7倍。大学毕业生人数众多,但就业率却并不如人意,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完善,高校的就业政策逐渐从“统招分配”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换,社会为大学毕业生营造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竞争程度。就业问题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寻求灵活多变的就业模式,提倡自谋择业和自主创业;2012年,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也提出“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政策。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除了可以作为就业市场上工作岗位的寻求者以外,还可以成为工作机会的供给者。[1]
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创业活动,各级政府在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以及行政服务等方面给予了大学生一定的创业支持,各大高校也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突出了对创业活动的教育和指导。但在大学毕业生实际的就业选择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不高,且质量也较为低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者凤毛麟角。本文选择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谈起,拟解释此现状的原因。
二、概念的界定与文献回顾
1.创业意愿
意愿是测量人们为了履行某一行为,所实际付出的努力程度或计划付出的努力程度的客观指标。一个人的意愿越强烈,他实施某种特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果意愿越低,那么人们釆取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小。[2]创业意愿是创业活动展开的先决条件。Krueger等(2000)认为,当创业活动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