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11-03
作者简介:钟秋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刘克利,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沙/410082)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模式创新研究”(编号13CKS04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XJK014AJC008)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就业观是个体对求职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就业行为的先导,不同就业观导致不同的就业行为并产生不一样的就业结果。深入探讨就业观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对于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面向毕业一年后的2013届高校毕业生开展面访问卷调查,线性回归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条件观、就业价值观、就业目标观、就业伦理观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升毕业生专业认可度,注重增强其就业能力素质及认知,引导毕业生开发求职社会资源,乐观看待就业形势,培育发展型就业价值观,理性看待和确立就业目标,适度增强就业自主性,力争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就业质量;实证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更关系每一位求职者的生存质量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扩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就实质而言,高校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与自己就业期望相符的满意的工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1]。更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既与就业岗位的声望、层次、回报等质量指标密切相关,也同就业主体的心理预期、主观感受等就业观念直接关联。就业观是高校毕业生对求职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是其就业行为的先导,不同的就业观必然导致不同的就业行为并产生不一样的就业结果。因此,研究就业观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虽然目前我国有部分学者,如陈成文(2008)[2]、涂晓明(2007)[3]等,在相关研究中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但尚无专题实证研究。本文拟通过实证调研和回归分析,深入探讨和验证假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及其不同组成部分是否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
一、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1.变量操作化
自变量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就业观操作化为四个部分,一是就业条件观,具体包括所学专业与兴趣爱好一致程度、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程度、大学期间学习成绩班级排名认知、就业能力自我判断、找工作的社会关系自我认知、外貌条件自我判断、心理素质(测量自主性、判断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心、乐观五项)、自己求职形势总体感觉;二是就业价值观,包括就业目的(生存型、发展型)、理想的工作类型取向(安稳型、挑战型)、择业决策时考虑的首要因素(物质待遇、职业发展与稳定)、就业质量期待;三是就业目标观,包括就业单位性质取向(体制内、体制外)、期望的月收入、就业地域取向;四是就业伦理观,包括就业诚信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