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讨论与建议
1.大力提升高校毕业生专业认可度
专业同兴趣的一致性、专业满意度均显著正向影响人职匹配度,专业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劳动报酬、福利保障以及单位福利满意度,而这些恰恰是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毕业生对专业的看法和态度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所学专业、专业满意度高的毕业生更乐意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行业情况,提高专业技能,就业目标更明确,学习效率更高,专业从业能力相应提高,更愿意也更容易在相应的行业和专业岗位上实现就业。常识告诉我们,高校毕业生一般会选择特定的行业和专业岗位就业,就业单位及其岗位的专业性越强,其福利报酬越高。由于办学条件、社会观念、毕业生心态等原因,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专业认可度普遍不高。调查显示,认为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致、对自己所学专业表示满意的比例仅分别为50.5%、49.5%,甚至有71.2%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5]。为此,首先应从源头上加强升学指导,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咨询辅导等形式,开展中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引导高中毕业生根据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职业理想科学填报高考专业志愿,避免盲目跟风、不顾自身条件填报所谓高分专业、热门专业;其次,高校应创造条件放开专业调整限制,可通过学生性格特质测评、专业学习潜质测试等程序,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调整专业;此外,应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通过见习实践、榜样示范、研讨引导等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引导其不断深入认可所学专业。
2.注重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素质及其认知
就业能力自我判断显著正向影响人职匹配度、工作决策空间、利益表达渠道、签订劳动合同,心理素质自我评价显著正向影响工作挑战性、工作决策空间,显著负向影响签订劳动合同,毕业生对就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看法和态度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教育是就业之本,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本钱,用人单位始终希望招到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不管就业形势如何严峻,能力素质突出的求职者总是供不应求。此外,“艺高者胆大”,自评有较高就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毕业生,求职就业时就可能更有底气和信心,更容易表现出彩,从而赢得招聘者的青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础和前提,更是高校的核心职责所在。高校应全面落实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理念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方向性、针对性与个性,切实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未来职业发展能提供最直接的学习动机,基于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离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生学习、高校发展均将迷失方向、缺乏动力。高校应不断引导和鼓励学生围绕未来职业发展,积累和提高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学习实践中锻炼提升自主性、判断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心和乐观心态,增强对自身就业能力、心理素质的认知和自信。
3.引导高校毕业生开发求职社会资源
社会关系自我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劳动报酬、晋升机会、工作挑战性、利益表达机制建设等,毕业生对自身求职过程中社会关系的看法和态度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这与我国注重人情的国情相符,也与理论界对社会资本功能的认识一致。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等级制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性资源,具有信息流动、施加影响、社会信用和强化等功能和作用,能增强行动效果。[6]毕业生认为自己社会关系越广泛,可能越容易获得更有价值的求职信息,并能更有效地向求职单位传递个人信息;通过特定关系人的推荐,毕业生更有可能获得就业机会,尤其在竞争者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广泛的社会关系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求职信用证明,强化毕业生的身份和价值认同,提供情感支持,处于社会网中的用人单位为提高自身行动效率,往往看重新进员工的社会资源,将此作为招聘录用的重要依据。社会资本的强大功能必然让自评拥有广泛社会关系的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社会关系有先赋和后致两种,父母及家庭等社会关系是先赋的,毕业生很难改变;因为学习、实践、生活等而结交的社会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