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引导高校毕业生适度增强就业自主性
毕业生是求职就业的主体,既有选择的主动权,也要承担可能不被选择的责任与压力,其就业自主性显著影响就业质量。就业自主性强的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决策空间更大,工作单位更可能有良好的利益表达渠道,劳动条件安全性更好,但福利保障和晋升机会偏少。就业自主性对于提升就业质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提高某些方面的就业质量,也可能降低另一方面的就业质量。我们应引导毕业生科学提高就业自主性,自主但不自用。一要引导毕业生摈弃“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避免因指望他人、高不成低不就、这山望着那山高而错失就业良机,否则就可能陷入等待就业、疏远社会、能力弱化的恶性循环。二要激发毕业生主动发展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及时就业,在工作实践中展现自我、养育自我、发展自我。三要引导毕业生把集思广益和自主决策有机结合起来。求职就业决策关涉面广,意义重大,毕业生往往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高校应指导毕业生充分征求父母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专业机构专家的意见,全面、客观分析相关情况,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能力把握就业方向,准确判断形势,科学决策。四要引导毕业生锻炼持续发展的德行操守,确保自主决策的正确方向。在个体职业生涯中,技巧、才智能为毕业生争取工作和发展的机会与平台,而德行却能为毕业生赢得内心安宁、他人青睐以及由此带来的持续发展的人脉与环境。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掘校园文化、社团组织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行,恪守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