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据收集
在本实验所设计的多项选择测试中,受试者被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其余三个为干扰项。在翻译测试中,受试者则被要求对句子的部分进行汉译英练习,英文翻译的起始词为“despite”。作为一种独立的语法测试,先前的多项选择题意在检验受试者能否正确找回预期水平的目标结构知识。与此相对的是,之后进行的翻译测试则是被用来检测受试者在真实语境下运用该知识点的实际能力。
·简论·高等院校语块识别实验研究(四)指导与任务
对对照组受试者进行的涉及到目标结构知识的课堂指导由研究者在正常上课时间内进行。每次指导持续时间约10分钟,包括两个部分:明确呈示与举例说明。作为受试者的英语授课教师,研究者在课堂教学中同时使用英语和汉语对目标词“despite”的用法进行了阐释:不同于“although”,“despite”是一个介词,由名词词组而非句子所后修饰。为使受试者更清楚理解此用法,研究者在黑板上写下此结构用法说明“despite + NP”,并紧接着用口头和笔头的方式向受试者展示两个例句。同时,为强化受试者对此概念的认知,研究者引导他们找到使用该结构的课文原句。
不同于对照组,研究者在课堂指导中有意忽略了对实验组的受试者进行针对目标结构的讲解,而是要求他们在课后自行用心学习涉及到了目标结构用法的三个段落,作为常规的单元练习任务。目标结构句位于每个段落的最后部分,根据问卷调查,受试者平均花了大约50分钟的时间完成对三个段落的整体记忆,其中花在目标结构句上的时间为5-6分钟。
(五)数据分析
研究者对前测与后测的问卷进行了判分。在测试中,受试者每做对一题得1分,做错得0分。翻译测试得分的标准差反映了本研究的目标语法关注点:受试者使用“despite”时,后接名词短语还是句子?单词、拼写和时态不在本研究的考量之内,因此测试得分是客观而清晰的。研究者使用SPSS 15.0对实验所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每次测试的均值与标准差(见表3)。为比较前测与后测的组间均值,本研究也进行了相关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
三、结果
如表3所示,在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试者在多项选择上的得分均值完全一致(实验组,M=.4996;对照组,M=.4996),在翻译测试中的得分均为0分,表明两组受试者在目标语言点上处于同一起步水平。在后测中,两个组的受试者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