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的本科学校校均GDP和每亿元GDP负担本科学生数来看,各区域的本科学校和在校本科生规模都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因此,在未来本科学校结构、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规模的承受能力,使区域本科学校数和在校本科生规模都能处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3.在省域层面,迫切需要增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本科学校。这些学校应以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为主,着力控制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培养规模。在区域层面,珠三角本科学校设置应该着力提高办学层次,尤其是深圳、珠海等中心城市要注重高端发展;珠三角及粤东、西、北地区新增本科学校应以理工院校、财经院校为主。考虑到海洋产业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应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湛江等市择地再建1-2所以海洋学科专业为主体的海洋院校,满足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对高层次涉海人才、智力、科技的需求。
三、广东省本科学校结构、布局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广东省本科学校结构、布局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省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2008年以来均排名全国前6位,比广东排名靠前的仅有北京、上海、天津、新疆、西藏),本科学校校均GDP远高于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平均水平,财政保障扎实,但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在校本科生数、每亿元GDP负担在校本科生数却排名全国倒数,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本科学校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仍然相当短缺;二是目前全省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转型升级急需学科专业如工学教育规模比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科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仍不合理、不协调、不适应;三是从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高等学校尤其是本科学校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本科学校区域发展不合理、不协调情况仍然突出。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科学合理地做好广东高等学校尤其是本科学校结构、布局调整优化相关工作。
(一)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按需设置。根据全省及各区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口变化趋势,统筹规划本科学校的新建、更名、合并、分立、转设和退出。妥善处理好存量与增量、规模与条件、当前与长远、发展与效益的关系。以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契机,加大对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从严控制起点低、一般性的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立,鼓励办学思想端正、实力强的举办者兼并重组办学水平低的高等职业学校,政府和有关社会力量集中更多资源发展适应全省及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的本科学校,既要有一批能直接对应产业、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学校,也要培育更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型高水平本科学校。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全省各区域的人文环境、财政能力、智力资源、产业支撑等因素所构成的本科学校结构、布局调整优化的需求指数,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区域的本科学校结构、布局调整优化方案,着眼于较大区域而不谋求每个地级市不顾条件地都设立本科学校,努力使本科学校设置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发展需求相协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投入能力相适应,以确保本科学校能够办得好并能充分发挥适应、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作用。
3.坚持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既要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统筹作用,通盘谋划和推进全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协同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保证教育刚性投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保障水平。同时,还要突破各种政策壁垒,积极探索混合制、股份制办学体制,推进实力强大的行业企业兴办本科教育,引进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
(二)主要策略
1.珠三角要以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着力办好高水平大学,同时要新建一批小而精的特色本科学校,构建以广州(辐射佛山和肇庆)、深圳(辐射东莞和惠州)和珠海(辐射中山和江门)为中心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第一,总体上应新增20所左右(不含深圳市)以理工类、财经类为主的本科学校,其中珠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