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9-30
作者简介:李晓培,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广州/510631)
*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自媒体时代下高职教育文化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GZ14Y1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文化育人”的深度时代表征为:低门槛的大进军,逃避监管的网络道德,草根话语的流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引起了高校“文化育人”的范式危机,即一地碎片——随意粘贴中的“批判意识”危机,逃避压力——道德的“虚无化”危机,“权威”消亡——草根话语的信任危机。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范式的重建要着重塑造三种精神:保持批判意识、辨别真伪的科学精神;严守道德律令的人文精神;博学专业以正视听的话语精神。
关键词:自媒体;文化育人;范式;网络道德;草根话语
当下,中国已悄然进入“自媒体”时代。在此推动下,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每个个体都有可能变成“微主体”,既可以成为受众,也可以充当文化传播的发起者。“自媒体”时代下,“低门槛”、“逃避监管”、“草根话语”这些词语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表面上看大学生接受文化输出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文化育人”似乎也更能挖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在“自媒体”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却隐藏着一种文化工业所高扬的“工具理性”特征,文化的特性被标准化、同一化、模板化的工具理性的“操作”原则代替了。因此,在这个时代,在繁荣的“文化工业”的大发展背后,是一片文化沙漠的悲歌。主体性的丧失,以及由此导致的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错位,自然成为这个时代的连锁效应。因此,重新审视“自媒体”时代下的“文化育人”方式,不仅成为一个理论话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自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育人”的范式遭遇了危机,面临着“范式”的转型。因此,有必要而且必须构建一种新的“文化育人”方式,还原“文化育人”的真实面貌,即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并以此重塑当今大学生的批判精神,拾回他们迷失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塑造张扬鲜明的“主体性”,实现出彩“人生梦”。
一、高校“文化育人”范式转型的深度时代表征高校“文化育人”紧随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特征必将对“文化育人”的范式产生影响甚至推进其转型。因此,我们在考察高校“文化育人”这一理论话题时,有必要对当下中国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考察。随着博客、微博、微信、BBS等网络社区的流行和普及,我们悄然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对于什么是“自媒体”, 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两人曾提出过一个严谨的定义:“‘We Media ’(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其实,早在1964年麦克卢汉就在其名著《理解媒介》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即认为“媒介”的变革将意味着一场讯息传播的革命。无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而且必将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