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文化育人”范式的深层危机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无疑是一次媒介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其直接导致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对民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引起了高校“文化育人”的范式危机。事实上,在“自媒体”时代, “工具理性”经过乔装打扮之后以一种更加“隐形”的方式潜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文化育人”的方式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其深刻影响。其一,在“一地碎片”的时代,“文化育人”中潜存着随意粘贴中的“批判意识”危机;其二,逃避压力,“文化育人”中隐藏着道德的“虚无化”危机;其三,权威的消亡,“文化育人”中面临草根话语的信任危机。
(一)一地碎片——随意粘贴中的“批判意识”危机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其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单项传播的方式,即由“点到面”转向“点对点”。在“自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中无疑带有更强的“个体”色彩,没有哪一个时代比这个时代更容易促进文化的传播。但只要我们认真考察当下“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就会发现,这个时代虽与传统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路径有较大不同,但其事实上仍没有摆脱技术时代“工具理性”的窠臼。在“自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中渗透着更浓的商业气息,“同一性”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了“个人生活领域”的每个角落,可谓无孔不入,这种文化传播的氛围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无疑产生重大影响。生活在“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或许应为这个时代喝彩,或许应为这个时代悲伤。值得喝彩的是这个时代更加“自主化”,可以接受更多的新鲜的文化信息;悲伤的是这个时代仍然是一个“技术控制”的时代,通过技术传播的“文化信息”深深刻上了“工具理性”的印记。因此,表面上大学生是在利用技术,实质上却越来越受“技术的操控”,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变成了依赖机器的“懒汉”,逐渐丧失了“批判”的思维。马尔库塞曾用深邃的目光考察了“技术操控”下的人的生存境况。他认为:“一体化、功能化的语言是一种坚决地反批判、反辩证法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操作的、行为的合理性吞没了理性的超越性、否定性和对立的要素。”[4]由此,马尔库塞认为,由于人们丧失了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而逐渐沦为了“单向度的人”。其实,马尔库塞的担忧在“自媒体”时代仍然存在甚至变得更加严重。在“自媒体”为公众提供的能随意“发声”的通道上,到处布满了开发商、投资商、广告商设置的“玄机”,是一种“技术座架”的悬设,公众却没有或很少意识到,恰恰说明它们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潜藏在“自媒体”平台的各个角落。在这个“一地碎片”的年代,当大学生随意粘贴信息并陶醉于“自媒体”平台的“自主性”时,其“批判性意识”正面临着一种被蚕食的深刻危机。
(二)逃避压力——道德的“虚无化”危机
“自媒体”为公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闸门”,进入这个“闸门”之后将是一个别有洞天的“自由”世界。相对于现实世界,“闸门”后是一个“虚无化”的网络世界,前者有一套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后者则崇尚“自由主义”。这样,为逃避现实的压力,选择潜伏于“虚无世界”并发表“自由言论”似乎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支点。随之,虚假的、污秽的、夸张的言论充斥了“自媒体”平台,并由此引发了关于“网络道德”话题的激烈争论。事实上,人的本性里都有“恶”的一面,“网络道德”问题的涌现是人性的“恶”在“虚无化”的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