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权威”消亡——草根话语的信任危机
相对于“自媒体”时代草根话语的流行,“权威话语”奏响了日渐消亡的悲歌。然而,随之涌现出一系列新的问题,草根话语的流行以及随之对“自媒体”平台的垄断,导致了没有“意见领袖”的混乱局面。各种意见你行我素,形成了没有交集的“孤岛”,其结果是在“自媒体”平台上往往会沉淀为各种意见的集合,并最终表现为一堆冗杂的信息符号。因此,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能不能获得信息,而是如何识别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在海量信息面前,个体要依据自己喜好和价值观来选择信息难度加大,难免产生‘无助感’,受众想看什么、不想看什么、在哪里看,容易陷入信息的选择困惑中。所以说,自媒体过于丰富的信息反而使其处于一个尴尬境地:对于自媒体自身而言,海量信息让其成为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的收容站;对于受众而言,容易陷入信息海洋中不可自拔,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同时也容易被网上意见牵着鼻子走,失去自己的价值判断。”[7]伴随这种尴尬的是另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即草根话语的信任危机。对于“自媒体”而言,不经把关把包含大量商业性、欺诈性、虚假性的信息放在网络上扩散,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更无益于文化传播环境的净化;对于草根阶层而言,随意把不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成熟的观点、意见放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不仅会造成毫无意义的“信息垃圾”,同时也遭到来自权威阶层甚至是本阶层的普遍质疑。这样,“自媒体”时代欠缺的不是“草根话语”,反而是如何对其评价,对其“去粗取精”、“去伪求真”的“权威话语”。其实,“权威”和“草根”本就是一对“异性兄弟”,彼此相连,“权威”离开了“草根”就可能变成“霸权”,“草根”离开了“权威”则可能变成“杂乱”。“权威话语”的消解和“草根话语”的流行是同一个过程,当“草根话语”面临信任危机之时,也就为新的“权威话语”留下了言说的空间。
三、高校“文化育人”范式的重建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一场深刻的“文化传播”变革,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由此,高校的传统“文化育人”范式也遭遇了深刻危机,面临着历史的重建。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范式的重建要着重塑造三种精神:保持批判意识、辨别真伪的科学精神;严守道德律令的人文精神;博学专业以正视听的话语精神。
(一)科学精神——批判意识的重塑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无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受这场冲击波的影响,传统高等教育的“文化育人”方式也发生了连锁效应,其路径发生了深刻变化。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大学生批判意识的重塑,并以此推动高校“文化育人”范式的转型?其一,高校“文化育人”要注重“反思性”思维的训练。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仍没有逃脱被“物化”的窠臼,思维丧失了批判的功能。因此,高校“文化育人”有必要而且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反思性”教育,并以此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其二,高校“文化育人”要注重“合目的性”关照。在“自媒体”时代,大学“文化育人”仍然面临着深层危机(即仍然无法摆脱“技术的操控”,抑或是“工具理性”在新时代延伸的“异化” 危机),这种危机在诸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