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文精神——道德意识的回归
“自媒体”时代的“虚无化”释放了人性中“恶”的种子,酿成了严重的“网络道德”问题,这是高校“文化育人”范式重建中必须正视和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回归?其一,高校“文化育人”要塑造道德的“闸门”。自媒体的“虚无化”摧毁了传统时代的道德“闸门”,鱼龙混杂的各种思想(其中无疑包括违反道德底线的思想)在没有“过滤”的情况下出现在“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的道德观造成了极大冲击。高校“文化育人”有必要而且必须塑造道德的“闸门”,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其二,高校“文化育人”要注重“善念”的培养。道德教育一直是“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就在于“扬善抑恶”,这也构成了不同时代“文化育人”的共同主题。不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自媒体时代,变化的是文化传播的形式,而不变的是道德育人的终极目的。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才是教育核心和灵魂,“一个人可能身体训练极佳,心智教化亦好,然而如缺乏道德的陶冶,他仍是一个坏人”[9]。其三,高校“文化育人”要注重对“恶念”的抑制。康德的教育思想无疑为开解当下中国“网络道德”问题提供一种哲学解读,其实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无化”的网络世界,一个受过道德陶冶的人更能抑制“恶”念,发扬“善”念。从根本上讲,当下中国的“网络道德”危机事实上是教育危机的一种真实写照,因为即便是“虚无化”的人也是教育的产物。“人性”就像一颗种子,其内在潜在着孕育“善”、“恶”的胚胎,“文化育人”的功能就在于能培植 “善”的萌芽,遏制“恶”的萌芽。因此,“人类必须接受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一方面约束自己的非人性成分,防止人性蜕化为动物性;另一方面发展人‘向善’的潜在倾向和能力,从而形成善良意志”[10]。
(三)话语精神——权威意识的复苏
在“自媒体”时代“草根话语”面临着深刻的话语危机,重塑权威话语并以此整合各种杂多的意见,树立话语新风的标杆显得迫在眉睫。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权威意识的复苏?其一,高校“文化育人”要注重塑造大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素养。大学生要以“深刻性”、“专业性”的“专家话语”去消解以“无深度性”、“非专业性”为特征的各种“草根化”的话语,积极引导“自媒体”言论的风向标。其二,高校“文化育人”要注重“权威意识”的灌输。在“自媒体”时代,缺失的并不是“流行话语”,而恰恰是受其影响正在消解的“权威话语”。“由于自媒体事实上的弱管理,自媒体的虚拟化程度比较‘老’的新媒体更甚。这往往使意见的内容和意见的主体分离。我们从自媒体上看到一条意见,意见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但意见来自何方何人经常是搞不清楚的。”[11]正是由于“意见”和“主体”相分离,滋生了“逃避监管”的心理,使许多发声者抛去了“严谨的态度”和“求证的过程”,肆无忌惮地发布所谓的“自由话语”。 因此,塑造大学生的“权威意识”并以此整合各种意见,引导“自媒体”言论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其三,高校“文化育人”要树立话语新风。草根话语打着“自由”的口号充斥在“自媒体”的各个角落,各种“草根话语”犹如一根根平行线,大家并行不悖,很少或者没有话语的“交集”,这样各种话语就变成了“语言孤岛”,没有任何影响力,这样的话语从发声到结语就像一缕孤烟,留下的仅仅是话语残片或话语垃圾。因此,高校“文化育人”要注重以博学专业净化文化传播环境,以权威话语树立言论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