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整体属性分析
1.密度分析
密度反映的是社会网络关系的密切程度,密度越大,表明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在作者共被引网络中,网络密度反映了网络中各个点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联络密切的网络会促进信息的交流和科研的合作;反之,过于稀疏的网络则会阻碍科学研究的发展。[8]通过 Ucinet 软件可以算出,50位学者组成的共被引网络的密度是21.51,网络的连通性较好,有不少节点高度连接,说明50位学者之间共被引情况普遍,频次较高,他们的学术联系比较广泛且紧密,各自的研究能够相互交叉、相互借鉴、相互参考,研究互动大,有些学者甚至一起形成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2.小世界效应验证
小世界效应是社会网络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小世界效应,就是指在社会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彼此并不相连,但它们之间只要经过少数几步就可到达。在作者共被引网络中,如果具有小世界效应,就说明该网络是 “一个信息通畅,科研人员能够快捷交流的网络;相反则是一个信息流通速度慢,甚至信息闭塞、人员不能够快速进行交流的网络”[9]。因而是否存在小世界效应,表明该网络是否是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通过Ucinet 软件分析可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是1.036,即在该共被引网络中,每两个学者只要通过1.036个人就可以互相建立学术联系。根据小世界效应理论,平均路径长度不超过10的网络就可以说具有小世界效应,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学者的共被引网络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效应特征,是一个信息交流畅通、学术互动频繁、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网络。
3.网络聚集度分析
网络聚集度反映了节点之间的紧密程度,值位于0和1之间,值越大说明整个网络越紧密,否则越疏松。[10]通过Ucinet 软件分析可知,共被引网络的聚集度为0.98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学者共被引网络的聚集度是非常高的,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是“关于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性位置的测量概念,描述的是个人或组织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性”[11]。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中心性可分为度数中心性、亲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限于篇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