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群体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我国高等教育50位高被引作者可以划分为8个学术群体,各学术群体成员数量从2人到16人不等,每一学术群体均在高等教育研究的某一或某几个方向具有较强的学术联系。
(2)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群体是一个学术互动强、学术交流快速的学者团体。由50位学者组成的共被引网络,密度大、网络聚集度高,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效应特征,网络的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整个网络联系紧密,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网络。
(3)潘懋元、王伟廉、邬大光、顾明远、张应强、杨德广等几位学者在学者的度数中心性、亲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以及核心—边缘结构的核心度分析中,均居于前列,处于整个共被引网络的核心位置,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学者。
(4)各学术群体和大部分学者研究领域都比较宽泛,尚未形成专一而又精深的研究方向。绝大多数学术群体的研究内容都有交叉、融合现象,学术群体之间的研究边界趋于模糊,这表明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方向都趋于多元化,并没有在某一研究方向或领域深入探究。这种现象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群体和学者专业化程度不高,研究方向不够明确具体,研究深度不够,不利于高等教育学科的成熟和完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共被引分析作为研究学术群体的一种方法,虽然以量化的形式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学术群体的结构布局,但本文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引文数据库的期刊论文,由于作者对文献引用动机的多样性,以及早期文献引文标示的不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数据的失真,难免与现实情况有一些偏差。因此,本文仅仅是将一种新方法引入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尝试,同时,希望此文有抛砖引玉之举,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梳理高等教育学术群体背后支撑的思想和理念,更加深入透视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群体与学科结构的阶段特征。
参考文献:
[1]潘黎,侯剑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代表人物和学术团体思想的可视化探析——基于《Higher Education》等8种SSCI期刊作者共被引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6):8-12.
[2]刘旭,侯海燕,杨虹.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国外知识管理领域流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14-18.
[3]黄维,陈勇.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合作网络的社会网络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2):14-19.
[4]陈瑜林,闫志明.我国教育技术学术群体可视化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7.
[5]张晗,王晓瑜,崔雷.共词分析法与文献被引次数结合研究专题领域的发展态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3):378-380.
[6]陈瑜林.我国教育技术主要研究领域的历史演进——基于CNKI两刊关键词、主题词的类团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8):36-42.
[7]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
[8][14]邱均平,张晓培.基于CSSCI 的国内知识管理领域作者共被引分析[J].情报科学,2011(10):1441-1445.
[9]张玥,朱庆华.Web2.0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以博客为例[J].理论与探索,2009(8):28-32.
[10]袁润,王慧.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图书馆学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图书馆情报研究,2010(3):37-40.
[11]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使用指南[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9:97.
[12]徐媛媛,朱庆华.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引文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184-187.
[13]邱均平,吴慧.基于SNA 的国际科学计量学作者共被引关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2(2):166-172.
[15]李亮,朱庆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8(4):549-555.
(责任编辑 陈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