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未能体现高校定位
除成都理工大学真正做到以地学为优势外,即使少数高校有明确自身特色优势学科定位,也未见得其重点学科与定位匹配。例如浙江理工大学“进一步提高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等特色优势学科水平和竞争力”,其重点学科中只有极少数与纺织、服装或者机械相关;河北理工大学“以矿、冶、化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特色”,但是其重点学科未见到化工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上榜。
4.整体重点学科建设,水准有待提高
在10所样本地方重点工科院校中,仅有3所有少数的国家级别重点学科,其余7所均仅有省级重点学科,可见整体重点学科还未如理想。但是地方重点工科院校肩负的是地方“重点”培育人才的重任,如果高校自身建设仍未达标,又如何能对人才的建设达标?!又如何匹配“地方重点”的称号?!
三、地方重点工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与建议
(一)坚持以工科为主
我国近年来的制造业发展迅猛,对GDP的贡献可说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可见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设强势的工科,为制造业输送高质量人才势在必行。一方面,文理结合发展的方针对于地方重点工科院校来说实在不宜,重点学科间资源分布分散,不利于院校发展自身的强势,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定位模糊尴尬;另一方面,我国工科专业首屈一指的地方重点工科院校实在不多,但是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却是十分强烈,为社会输送需求的人才、将人才培养成需求的方向是高校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工科对于地方重点工科院校来说是必然任务,只有在工科领域达到一流水准后,再横向延伸到文科,才能使工科院校的整体形象更加清晰,最终做到综合性强校。
(二)发展特色学科
样本地方重点工科院校中的重点理工科重复率高,材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岩土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加工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应用数学在10所样本高校重点学科的出现次数均在4次及以上。这种情况首先不利于高校形成自身特色、提高竞争力,其次无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最后使研究集中在某些领域,虽然能使该领域发展更快、更深,但是也导致了领域内竞争激烈、领域外动力不足的弊端。反观发展特色学科,一方面,能增强院校吸引同一领域的师资、学生、企业的能力,为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同一领域不同学科的建设,使学科间交流合作、互相支持、加强碰撞,提供学科外、领域内的启发,提高多学科联合的优势。地方重点工科院校要保证一批重点学科能首先达到一流水准,防止资源的过度“稀释”,就要优势和特色。
(三)紧贴国际前沿引入创新学科
高校除了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特色学科,还可以引入国际与特色学科相关的学科,不但能够补充特色学科的空缺,丰富整体脉络框架,增强相关理论,还能开创研究的先河,与其他院校形成差异化,增强自身竞争力。
(四)结合院校定位分层次地设立
地方重点工科院校要做强做大,要坚决抛弃一步到位的想法,不能树立“大而全”的作风,应该分步、分层,逐一击破。首先将高校学科分门别类,以文理分开两大类,再根据院校定位在文科、理工科内部独立划分一级发展学科、二级发展学科、三级发展学科和其他学科;然后在短期内实现理工科一级发展学科成为国内一流水准,中期完成理工科二级发展学科全面升级,长期达到理工科三级发展学科和文科一级发展学科投入建设;最后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馈、确定发展进度,整理学科门类,在发展快速时注意学科的良性发展,发展慢速时调整学科数量和次重点。
参考文献:
[1]邹积英,杨树成.关于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8-69.
[2]吴小节,汪秀琼,谢卫红,黄山.地方重点工科院校战略定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广东工业大学等11所院校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0(3):54-59.
[3]陈卓武,胡庆亮.地方重点工科院校师资队伍比较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2):102-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