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德高职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比
(1)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中德高职课程教学体系的主线不一样。都是能力本位,但德国FH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现场工程师,其课程体系是技术应用能力本位模式,有模块化、组合型、阶段化(进阶层次)的特点,学科体系明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按技术应用的角度逐层加深、复合,形成课程系列,按预实习—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项目制作1—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项目制作2—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安排,以实习为主线串接;中国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其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是职业能力本位模式,以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针对性和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性,以整周实训教学为主。课程体系系统设计有差异,德国FH课程有系列化、进阶式特征,中国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差,彼此关联不够。
(2)体系构成环节不一样,中国高职实践教学实验少,缺项目教学和学术旅行,并且与理论教学体系的关联度不紧密。
三、实践教学基地
(一)德国FH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实验室为主,几乎每个课程模块都有相应的实验室,并且大多实验室是和企业共建,企业通过捐赠实验设备等形式与德国FH共建实验室。德国FH的周围总有一些著名的大企业, 如埃斯林根(Esslingen) FH的周围有Benz、 Bosch,、Festo、AEG等大公司;曼海姆(Mannheim) FH紧邻德国三大化学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而纽伦堡(Niirnberg) FH离西门子(Siemens)公司不远等等。德国FH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发成研发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并形成联动。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应用项目,向学校捐赠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位置,为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输送专门人才。
(二)中国高职的实践教学基地
主要以实训室为主,强调校内生产性实训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如深职院汽车与交通学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汽车技术实训室打破了按学科组建的格局,仿照真实的职业环境,按汽车4S店的营销大厅进行布置,按专项技能划分实训教学区域单元,按照企业工位模式设立学生实训工位,与校外实习基地一起共建校内仿真教学与校外生产实践训练,校内培训与企业内训,学生考工与社会人员技能鉴定,校内科研开发与企业技术服务,校内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职业素质训导相结合的,融生产、教学、技术研发、培训和职业素质训导五位一体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增大了实训设备的投入,模仿企业3-4人为一个工作班组,占有一个工位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达到教学班级每3人有1个工位的目标,满足专业不断增长的校内教学与社会培训需要[6]。
(三)中德高职的实践教学基地对比
(1)德国FH实践教学基地是以实验室为主,主要进行实验教学、项目开发和应用研究,为学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做准备;中国高职实践教学基地是以实训室为主,主要进行实训教学、创新制作,为学生获得中级工、高级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技能大赛做准备。
(2)因为培养目标的要求,与德国FH相比,中国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缺乏项目开发和应用研究的的基础条件,只是在职业技能训练、鉴定方面较强。
四、提高中国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中国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吸取德国FH实践教学的有益做法, 中国高职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确高职教育是属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其中“高教性”应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应当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来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实际,从加强实践能力,健全实践教学环节,搭建教学—项目开发—应用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基础条件,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突出创新与应用研究,强化真实项目训练和与大型企业的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提高中国高职实践教学质量几点建议。
(一)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针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培养,改变以单纯技能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