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立创新和应用研究平台
深职院自1993年建校以来就开始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从2008年起瞄准国际前沿,参与新兴战略性产业,与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实现产学研紧密融合,结合高职实际,围绕专业核心技术进行“技术中心”的实训室规划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以来自企业实际的技术应用项目研究来支撑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性质、教师身份);理、实一体化(场地综合利用上实现教师办公室、理论教学场地、实践教学场地的一体化);形成融创新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已建设了深圳市发酵精制检测系统技术、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工业节水与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汽车电子产品检测与鉴定技术服务平台等六个市级及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平台具有创新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
(三)夯实实践教学基础条件
(1)师资
要办好高职教育,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是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即具备“双教能力”,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高职教师除具有“双教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即“立地式”研发的能力,只有这样,高职教师才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
(2)基地
深职院的基地建设以培养“三并”人才,即德业俱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根本,具有“三实”、“三创”功能,即“三实”——实验、实训、实现,“三创”——创意、创新、创业。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重点引入行业、企业的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共享行业、企业的实验设备。在校内建立生产性的多层次实践基地。高职实践教学第一个层次的基地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但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要通过边教、边学、边做,设计一种既不是教室又不是实训室,具有理论教学功能和实训教学功能的教学场所,实现手脑并举、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结合。高职实践教学的第二个层次的基地是训练学生的核心技能和综合能力,但不是流水线上的顶岗实训,要求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起来,设备配置要求源于生产又高于生产,它既能生产又具有教学功能,体现先进性、教学性和生产性,同时要求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和融入企业文化,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校企合作。高职实践教学的第三个层次的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专业工作室和研发机构为平台,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服务于企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在实现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同时,有力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高职院校为区域产业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理勤.现状与发展——中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
[2]朱方来.关于高职“顶岗实习—就岗就业”模式的探索——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0(4):44-46.
[3]朱方来,向怀坤.改革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36-38.
[4]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学士(Bachelor)学位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启示——以德国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汽车工程系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54-59.
[5]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的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朱方来.汽车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汽车维护与保养,2010(9):39-42.
(责任编辑刘第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