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9-09
作者简介:于汝霜,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高等教育学博士。(浙江金华/321004)
*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度校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高校教师跨学科学术交往与学术创新”(SKYB20130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高校研究课题“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影响因素实证研究”(2014SCG024)研究成果,并得到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 摘要: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学科汇聚的关键在于科研主体间的互动。实证研究表明,跨学科交往在高校教师学术创新中确实发挥了显著的重要作用,只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还没有充分利用各种跨学科交往的途径;跨学科交往机会的获得看似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事实上它受到社会结构性因素的限制,学术系统认可机制的制约及学术系统优势积累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
无论从知识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还是从外在社会发展对知识的现实需要来看,学科交叉与融合都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高校内部,学科布局变化非常迅速,学科间相互依赖及借鉴愈来愈甚,以至于各系很难应付这种新局面。因此,对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所作出的努力呈现出独特性[1],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倾向于在学科交叉地带产生。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逐年上升,且合作比例越来越大。[2]在科研资助方面,对应用定向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研究的资助越来越倾向于取代基于学科内部驱动为基础的研究的资助。[3]科学活动主体的互动是学科汇聚的关键。[4]因此,在以上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自不同学科高校教师间的学术交往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跨学科交往。一是不同学科高校教师自发组建的非正式学者社群(informal community)。在非正式学者社群中,不同学科高校教师因共同的经历、价值观、兴趣、爱好及利益等彼此间相互熟知、信任。深厚的感情基础使他们相对比较容易地克服学科文化带来的障碍。“相似孕育联系”,同质性在人们信息的接收、态度的形成及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在微观的学术互动环境中,不同学科高校教师因对“真理”的追求进行着学术观点上的争鸣,与此同时激发着彼此的学术热情。如果当事人能够在小组内主导着注意力,互动中产生的情感能量就构成了创造性的能量,它常伴随着欢愉的感情。“对知识分子来说,在互动中产生的不仅仅是思想观点,而是能够感受到成功的思想观点。”[6]二是不同学科高校教师在不同场合的偶然相遇相知。跨学科观念的本质是复杂的概念工具、物质工具的使用者与工具的受益者之间的关系。没有一种元语言及元叙事来表达这种工具的目的性和正确的用途。跨学科交往通过“集思广益”来增强工具的性能。[7]相关研究指出,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因为他们曾在不同院系接受训练,有不同的导师,在不同期刊上发表论文,参加不同的会议,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弱关系。[8]弱关系把不同的强关系联系在一起,发挥着桥梁作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人们获得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信息来自于这些人:人们几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9]弱关系为高校教师带来多样化的交往对象,交往对象通过为其提供异质的、非冗余的信息及看问题不同的视角来提高个体的创新力。[10]三是在正式的跨学科学术组织中的交往。正式的跨学科组织为高校教师提供了组织、制度上的保障与支持。这类机构类似于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