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交往无论在促进学科整合方面还是激发高校教师学术创新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正向功能作用。这些最基本的认识虽然在理念层面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还缺乏相关数据的检验。在此,笔者研究的问题是:①跨学科交往在高校教师学术生活中到底居于什么样的地位?是否发挥了重要作用?②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机会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偶然还是有其必然?如果有其必然性,其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特点实证研究一、 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及回收
编制问卷首要的问题是对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定义。对本研究来说,最核心的概念是“跨学科交往”。根据交往者之间的学科跨度大小,本研究把“跨学科交往”分为以下三类:①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教师间的交往;②同一学科不同专业教师间的交往;③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往。“学科”在此指的是十三大门类中的学科。根据提出的研究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初稿,然后与3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专家及4位其他院系教师对问卷进行了讨论。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进行了初测,根据初测结果对问卷做了进一步修改,最终形成了调查问卷终稿。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高校教师。被试比较分散,为便于收集数据,采用邮寄方式发放问卷。在邮寄问卷的信封内装有调查问卷、回邮的信封及一封感谢信。回邮的信封写上研究者的地址及贴有已付邮资的邮票,感谢信的内容主要是对研究目的进行说明,同时对被试填写问卷表示感谢。在江浙沪地区选取了7所“211”及“985”高校,其中上海市4所,浙江省1所,江苏省2所。问卷以院系为单位进行抽样,十三类学科门类中,经济学选取了经济学系,理学选取了物理学系,工学选取了材料工程学院,此外还在6所高校中各选取1个实体跨学科组织。根据不同高校所抽取的院系教师规模大小,采用半数抽样或全体抽样的方式,共邮寄问卷540份。2012年11月初,问卷全部寄出,至12月中旬,回收问卷110份。考虑到问卷的回收受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高校教师太忙,一时忘记了,或者还没有收到问卷等,对前期邮寄问卷的教师发电子邮件(通过网上查找共找到375位教师的邮箱地址)。发邮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已填写问卷的教师表示感谢,二是委婉地提醒没有填写问卷的教师能否帮忙填写问卷。发邮件的同时附上问卷电子版。通过邮件提醒,12月底,再次收到问卷22份。至此共回收问卷132份。表1为样本基本信息。
二、跨学科交往在高校教师学术创新各影响因素中的地位与作用影响高校教师学术创新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学术交往类型把各影响因素分为7类。请各位老师根据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就以上学术交往类型在他们科研中“想法”(idea)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作出评价(见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