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文化育人”既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没有一种经久不变的普遍的“文化育人”的范式,环境的改变以及由此导致的大学生生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此相关,“文化育人”的范式也必将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可以说,“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大变革,但是技术时代的 “工具理性”的本质并没有终结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在这次传播革命中无疑再次充当了“被异化”的角色。因此,这个时代和以前任何时代一样仍然面临着一个“教化育人”,即培养人的批判意识、人文情怀,孕育和发展人的潜力的艰巨历史使命,就像康德所言,“人有许多种子不能发展。我们的责任便是设法使这些种子生长,平均的发展他的各种自然禀赋,无过无不及,使之实现其究竟”[12]。这便是高校“文化育人”范式重建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1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134-13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15.
[3]王慧敏.草根与权威——析网络传播中话语权变更[J].东南传播,2008(7):89-90.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7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9.
[7]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4):20-22.
[8][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前言》4.
[9][10]肖朗.人的两重性和教育的两重性——康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1):117-125.
[12]康德.康德论教育[M].瞿菊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9.
(责任编辑陈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