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丁伟, 阎锐.以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学位论文答辩前提的法理追问[J].政法论坛,2008(2):164-169.
[7]袁明圣.解读高等学校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资格——以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为范本展开的分析[J].行政法学研究, 2006(2):1-6.
[8]杨宝田,程丽君.发达国家学位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对我们的启迪[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7(1):97-100.
[9][11]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国外学位制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1:65-93.
[10]王璞.国外学位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 2002(3):25-27.
[12]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4.
[13]孙大廷,杨有林.论学位的本质属性[J].北方论丛,2003(4):127-129.
[14]康翠萍.学位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4-90.
[15]骆四铭.学位的起源、发展及其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6(4):35-40.
[16]黄宝印,陈艳艳.学位内涵与功能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62-66.
[17]杨少琳.法国学位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9:90.
[18]吴文灵.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宪法基础[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4):66-72.
[19]湛中乐.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18.
[20]蔡洁.我国《学位法》制定的探讨[J].高教探索, 2009(5) :49-55.
(责任编辑陈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