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共情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师生共情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能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设身处境地体验学生的处境,将心比心地对待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它可以使对方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愉悦感和信任感,进而有助于相互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沟通。有研究表明,校园里的突发事件常常与后进生的一时冲动有关。在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情,最大限度的去理解和体谅学生的行为,第一时间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有效引导他们自我反省。
案例2:孩子,老师知道你很难受
学生陈某行事比较冲动,自升入初中以来,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只要他在哪个班,这个班就不得安宁。初三下学期他来到我所教班。
一天,班长急匆匆赶来说陈与物理老师发生冲突。我冲进教室,看到陈某正拿着板凳准备砸人。我好不容易才把他与物理老师拉开,他却大哭并扬言要杀物理老师。我拉着他的手说:“孩子,老师知道你很难受,来,跟着老师做深呼吸。”也许是平时的情感沟通已取得学生的信任,陈某放下了手中的板凳。随着一次次的深呼吸,他渐渐平静下来。我又说:“孩子。我知道你很委屈,说出来老师给你分析分析,好吗?”几分钟沉默之后,他终于向我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心情。我表示理解,同时也跟他讲了如何控制情绪,如何采取温和的方法与老师交往。最后,他终于擦干了眼泪,心情回归平静,顺从地向物理老师道了歉。
评析:在上述案例中,是师生的共情及时扼制了事态的发展,是共情实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一句“孩子,老师知道你很难受”是教师设身处境地理解学生的体现,从而也使教师能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和更及时地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可以说,共情是一种积极的能力,有助于人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走出自我理解、自我关注,学会关注他人、理解他人。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后进生,共情有更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评价,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
积极评价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同时又着重指出其身上能区别与他人的特点和优点,使学生产生一种被他人(老师和同学)重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重认知轻情感,或虽然提供了情感信息的反馈,但向学生提供的是不良的情感信息,其中消极的成分较多,积极的成分较少,且评价的口气大多是命令式和威胁式的,并将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上,不能全面的看待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从而在有意或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情感,影响了良好课堂教学的沟通。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认知信息的反馈固然是重要的,但情感信息也是不应缺少的。下面用一实例加以说明。
案例3:激励,再激励
化学研究性学习展示活动已经是第二天了……轮到高维了,我不禁担心起来,他可是一向孤僻寡言,从来没有上过台呀,据说上星期还因为自顾着看书毫不理会英语老师的提问而受到批评。不知今天这“关”他怎样过。
“下面请高维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主持人话音刚落,大伙儿的眼光便齐刷刷的落到高维身上。紧接着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同学们的一再催促下,他才低着头慢慢走上讲台。面对大家期盼的眼光,他胆怯了,足足有3分钟,像钉子一样钉在那儿,竟然一个字也没有说出来。下面一片唏嘘,甚至有人在偷偷地笑。他沮丧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我首先请同学们发表对高维同学的点评。“老师,他的演讲不成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他一句也讲不出或许是没有真正去研究。”……我笑了笑,问道:“有谁发现了他的成功之处?”大家沉默。
我静静地说:“高维同学今天走上讲台了吗?”“他是第几次上台?”
“第一次!”迟疑了片刻,台下突然掌声雷动。
“再有,高维同学所做的观察和研究很细致,为今天的演讲也准备了很长时间,他是极其认真的对待这次展示的,这也是他的成功之处啊!”
我观察到低着头的高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便对着他说:“你愿意接受下一次机会吗?高维点了点头后又坚毅地抬起了头。看得出,失败的懊丧溜掉了。
激励,再激励!在激励中给予后进生信心和力量,帮助他们搭建台阶战胜自我,提供更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品尝成功……这是教师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
评析:在上述案例中,老师抓住时机,在激励中给予那位胆小寡言的学生信心和力量,从情感上帮助他搭建台阶战胜自我,提供更充分的时间让他品尝成功,有效地激发了他继续探究的动机。实践证明,表扬和激励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