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厌学历史或者历史成绩不好,溯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历史缺乏兴趣。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及研究,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助高中生培养及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入手
现实是历史的,历史是现实的。阐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如所谓的“南海问题”,它根本上就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国家,想趁机生事端、混淆视听、浑水摸鱼。历史和国际法都充分证明了南海一直都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有了“南海”概念。2100年前的汉墓古地图《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标有南海的地图,它是西汉诸侯南越王的辖地。至现代,中国拥有南海主权的最主要依据是1947年的“九段线”,这条线最南到北纬4°的曾母暗沙,它确定了当代中国南海疆域的基本框架,黄岩岛也在“九段线”中国领海范围内,之后的几十年里,周边国家一直没有表示异议,这在国际法意义上产生了历史性主权。这样,学生觉得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从教师个人入手
历史教师对历史、历史学科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喜爱之情。作为学生们的历史引领者,如果对历史没有浓厚的兴趣喜好,那么就很难做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
历史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历史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学科,她涉及所有的其他学科内容,因此,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这门课,就应该具有宽广的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社会人文科学、思维科学,还需懂得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对于《必修三 文化历程·物理·相对论》,如果我们对相对论也了解得够深刻的话,那授起课来就更能吸引学生。
用优良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学生喜爱某一科目,有时是跟他对这科老师的喜好相联系的,而这个老师之所以能得到学生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师的为人、待生、处事等方面的人格魅力,如严厉且亲切、谈吐风雅幽默、正义坚毅等这些人格品质,都会吸引、影响学生。学生敬佩、喜爱老师,他就完全可能喜爱这个老师所任的科目了。
亦师亦友,实行平等、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不仅是师生与知识碰撞的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共同探研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而非老师单面的理解、讲授知识的过程,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知识”。因此,教师要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平等、民主、合作、交流的关系,亦师亦友,构建和谐、互动、高效的教学关系,而非师生间的“填鸭式”的、“内耗式”的关系,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养成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要注重师生间的亦师亦友关系的培养,要多关心和帮助学生,这样就更有利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
三、从学生自身入手
1. 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和目的。“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历史人物个体历史的学习,可以“他”为鉴,指导自己成功;通过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的学习,可以知道世事的变幻方向、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何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中外历史的深入研究和领悟,他不仅熟读了古今史籍,还点评了二十四史。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历史学的作用:“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学习历史是素质提升的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人文素养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当学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