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和时空性,传统的一字一句的解释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字面所传达的意思,但诗歌整体传达的意境却不容易被学生把握住。
一、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由浅入深再现诗歌意境
由于诗歌语言精练且意味深远,初读一般都能模糊的知道个大概意思,但却不明就里,因此我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品味”的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即感知诗歌的感情、主旨,再通过品味意境、语言去印证或纠正感知。如教学杜牧的《赤壁》,开始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开头借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带领读者走进三国纷争这一特定的情境。后两句诗人发表议论,总结出赤壁之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大意义。而这些只是作者要表达的浅层意思;接下来我带领学生进一步品析了“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反复诵读之后不难发现诗人流露出的对周瑜少年得志的羡慕之情,而对周郎的羡慕正是缘于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无法得到发挥,自身仕途的抑郁不得志,因此学生体悟到诗歌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抑郁难平、渴望被委以重任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诗歌的深层内涵。这样一层层的分析,使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作品,才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推敲精炼语言,以点带面感悟诗歌意境
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常在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因此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带领学生仔细品味了“知、乃、潜、润、细”诸字,学生体味出诗人不但赋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还表现出春雨对人们的意愿的了解,诗人把对春雨的主观感受和对春雨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在分析诗歌的同时无一不在感叹诗人用词的巧妙、琢句的精当、立意的深刻。
三、把握诗歌的跳跃性,发挥联想理解诗歌意境
好的诗歌要求在短短的篇幅内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因此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由此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这种语言的跳跃性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所谓跳跃,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同意象的组合,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和含蓄特征,有意识地将所要表达的内蕴、意境委婉的隐藏在字词背后,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的空隙去发现并加以领略。时空的跳跃或从古到今,或从现在到将来,或从此地到彼地,其中省略了过渡和连续。诗人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打乱生活严谨的逻辑程序,在非常自由的天地中创造新形象。因此在诗歌教学时,我特别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诗歌的跳跃性,发挥联想感悟诗歌。如教学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学生在我的引导后发现诗歌在空间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跃,把整个西北边境绵延数千里的风貌在极为精炼的十四个字中,高度概括地描绘了出来,展示出一种空旷、迷蒙、悠远、寂寥、凄清的深邃意境,体会了这种意境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很容易就体会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辛;同时与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情紧密联系,更把将士们卫国卫疆的豪情壮志和坚定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四、了解诗歌的象征体,由此及彼品味诗歌意境
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诗人以什么样的形象和意境作为抒发情思的凭借,弄清这个形象或意境蕴藏着的典型意义 ,并以此作为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