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巧设疑问,在探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巧设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例如,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不是因为土耳其的扩张阻碍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商路,那新航路还会被开辟吗?”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全部集中在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上,之后经过相应的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新航路开辟的本质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社会的萌芽和发展,而土耳其的扩张阻碍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商路只是一个导火索,就算没有其发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利益之间的抗衡,新航路依旧会被开辟。通过这样的层层设疑与一步步思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教材内容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不仅是对人类过去生活与社会的客观再现,也是对前人无数成功经验的总结与传承,这就是历史的主要作用。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问:“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道路基础性建设的影响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共同点?”在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之后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样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可能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了解,但是对我国农村道路建设的影响一定有相应的了解。通过相关的讨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实现互相补充,得到问题的答案: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一是,都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农村道路建设则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二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打破了相互隔绝的状态。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融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而我国农村道路的建设则打破了农村与农村、农村与城市相互隔绝的状态,使全中国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进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历史意义与背景的理解,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刻的记忆,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满堂灌,主要就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没有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和领悟,尽管此种教学方法非常直接,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分析,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内容以及现今对美国经济体制的了解,对美国经济的利弊进行评判。在老师的逐渐引导下,学生可以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认为此场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只要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得不到消除,美国的经济危机将循环出现。一些学生认为美国的经济体制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发挥学生的判断力与创造力,并且在大胆发言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