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为重要的。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是良好的学习动力,是求知欲望的源泉。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往往局限于兴趣的初级阶段——好奇心理,忽视了兴趣的发展阶段和效能阶段。因此,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情绪受到影响,兴趣逐渐下降。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好奇心理,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地应用兴趣规律呢?
一、激发求奇兴趣
人们对于生动奇异的情景总是具有特别的兴趣,这就是常讲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的主要心理品质。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自然界的许多生物现象都有浓厚的兴趣。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经常鼓励学生多发现日常生活中奇异的生物问题,激励他们去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
例如,在讲授“植物呼吸作用时”,有学生提问:“刚收割的稻谷堆过一夜之后,手插进去为什么会有热的感觉?”我肯定该生的提问,并让全班同学结合植物呼吸知识进行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种子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发出来。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无穷无尽,学生经常会提问许多问题:如狗夏天为什么要伸出长长的舌头?公鸡会打鸣是不是声带作用?夏天鱼为什么大批浮出水面来“散热”?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奇兴起,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尽量联系生活实例,巧设比喻,以激发学生的求奇兴趣。例如,在教学免疫功能这一抽象理论时,我把一个人的免疫功能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安全保卫系统,将防御保护比喻成国防军,自身稳定比喻成公安部门,免疫监视比喻成安全部(情报机关),这样既生动又有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求知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求知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而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求知兴趣,不仅要让学生对学习某一学科或涉及某学科的知识感到好奇,而且要让学生感到学习这种知识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在学习“茎的结构和各部分作用”时,先让学生联系俗语“人要脸,树要皮”、“树怕伤皮、不怕空心”,再让学生观察仙人掌、马铃薯、莲藕、荸荠茎的形态及作用。然后结合课本图片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茎的结构和各部分作用两个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释疑:水分的运输与茎的哪一结构有关?这样,把疑问转变成为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
讲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时,我讲到头发有保护皮肤和保持体温的作用,发型还能显示一个人的风度、气质和形象。青少年学生活动量大,出汗多,烫发或留长发要浪费时间去梳理。如果不经常梳理,头垢过多,堵塞皮脂腺,会使头发失去光泽。长头发也使人感到沉闷。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脸型特点,梳理成适合学生身份的发型,轻松适度的发型更使人显得健美。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不仅知道学生物有用,也清楚自己所学的知识有限,对今后所要学习的知识会产生一种渴求心理。
三、保持持久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但是,不稳定的兴趣,不仅会影响知识的深入掌握,而且会导致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