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
二、强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理工科大学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
1. 早在八十多年前,蔡元培就已非常明确地指出,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中,由于文理分割对于人才培养所造成的弊病,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克服,以图文理融通。1932年,他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学目的有二:一为研究学问,一为培养人格。”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一改60年代提出的“学问中心论”,进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眼下我国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各类课程的门数越来越多。但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特别是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更少。这是因为缺乏称职的师资。现在高校中能把西方哲学课程讲得好的教师比较多,相对而言,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得好的教师不多,应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理工科院校应制定一定相关管理规定,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任务中,尽量将人文素质巨大活动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鼓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应把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纳入正常管理,建立管理体系。将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作为学生的重要考核资料进入档案管理,纳入学生评先、评优、评定奖学金等内容。
(三)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人文素质教育如艺术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佩里博士在其历史性的裂脑实验中发现,人脑的两部分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意识思维系列及其自身记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甚至发现人脑的两边是用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亦即左脑易于用语词进行思维,而右脑却径直用感性表象来思维。换句话说,人的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右脑的功能。因此,音乐与艺术等课程的设置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孝经》说: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世界级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4]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都是对艺术情有独钟的。事实上,艺术的形象思维往往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已成为当代潮流。科学与人文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翅膀,彼此可以相互带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开设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专业或课程。
四、结语
理工科大学生既需要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在大学生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必须强化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9):56.
[2] 薛健飞,宣儒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21-22.
[3] 孙小礼.融通文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
[4] 陈晨.新时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J] .教师,2009(11):119.
[5] 江西日报(南昌),2013-06-29(3).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