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讲述民间艺术?这是地方高校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命题与文化命题。通过分析梅山民间艺术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讲述状况,我们发现三大主要问题,即特色培育与理念之限、民间视野与距离之限、技术就业与人文之限。地方高校可以运用嵌入式课程模块搭配、独立式校本课程开发、润物式隐性课程熏陶等教学方式讲述好民间艺术,促进年轻一代从民间艺术着手追寻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过去与未来,从而形成高校艺术教育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地方高校;民间艺术;梅山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维系着地域和谐与文化传承,常常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性文化活动或文化符号。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民间艺术给予学生文化养料,启迪智慧,培育文化担当精神。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这是地方高校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不可忽略的教育命题与文化命题。地方高校要理顺思路,凝聚特色,重新审视身边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丰厚的民间艺术在社会大发展大转型的当下,文化生态转瞬失衡,文化主体缺场,艺术传承举步维艰,地方高校成了民间艺术传播、传承与保护性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校参与使民间艺术在文化内涵上不断更新,艺术形式不断丰富,艺术空间不断拓展。地方高校与民间艺术形成一种共生双赢的关系,这为大家所共识,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探索,但事实为大家所认可的同时,找到一条科学结合的路径,总是复杂而难见成效,况且一切都在发展。
目前,多数地方高校将向应用型办学深入推进。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面对民间艺术时,不再是简单的挪用,要能真正娴熟地应用,将民间艺术元素内化于自身的艺术涵养之中,并能应用于自身专业的实践。这里以地域性强,文化特质鲜明,又有广泛影响的梅山民间艺术为例,探讨地方高校如何在新的转型发展中讲述好民间艺术,使民间艺术深植地方高校这块人才沃土,形成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与艺术熏陶的浓郁区域特色。
梅山是一个以宋代的新化、安化为核心的古老历史地域称谓,推测因梅山原始信仰而得名,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湘中娄底以及益阳、邵阳、隆回的部分县市。梅山被认为是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山,大约为历史上三苗族主要活动区域。[1]宋史记载梅山“旧不与中国通”,原著少数民族与部分外来移民长期在此过着孤岛似的生活,逐渐积淀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表征为一种古老、原始、神秘的渔猎文化与巫傩文化,保留至今的艺术门类有梅山傩戏、新化山歌、梅山武术、梅山剪纸、滩头年画、花瑶挑花、傩头狮舞、抬故事、竹杆戏、舞春牛等,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为当代艺术呈现与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原始艺术素材,也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借鉴和启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地处古梅山文化核心区,设有唯一的高校梅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