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问题的存在
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都有“向前看”与“向后看”的取向,向前看指学科专业紧跟现代发展前沿设置,但师资短期很难跟上,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向后看指地方高校特色培育多着眼身后的社会资源,这一取向成果很多,但鲜有地方高校驾轻就熟,尤其对民间艺术的现代发掘与应用,多表现为一种游离状态,教学中科普式明显,讲述民间艺术的方式与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三大方面。
(一)特色培育与理念之限
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个性特色,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特色办学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具有独特人文气质的应用型人才,形成学校品牌的重要路径。对内以特色文化为支撑,凝聚和激发师生员工的人心与自信,强化学校的发展动力与竞争力;对外以特色文化为形象与资源,为社会与公众提供诚实守信的有效服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并以此为契机拓宽学校获得资源的渠道。[2]目前,地方高校的“向后看”取向基本形成了这一共识,身后的文化艺术资源是他们赖以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沃土,是他们培育特色的必要选择,但诸多学校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将特色深入拓展下去,而是停留在表层,尤其是在应用上还远远不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作为地方高校,一直致力于特色培育,将身后的梅山文化与梅山民间艺术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发展,成立了整合全校相关资源的梅山文化研究中心,搜集、整理与建立了地方文献资料室,组织相关方向的学者推进梅山民间艺术的研究,如梅山音乐、梅山舞蹈、梅山美术、梅山戏剧等都有学者研究,可以说初步搭建了一个特色平台与形成了特色研究,但也仅停留于此,离高校讲述好梅山文化艺术的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进课堂、出艺术产品、深化社会实践、张扬梅山艺术特质、弘扬梅山文化精神等等。如果没有将梅山民间艺术融入人才培育系统之中,没有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那梅山民间艺术的特色归特色,仍处于一种剥离状态。因此,并不是学校简单设置一个机构,上几堂课,关照民间艺术或简单地在校园文化中呈现民间艺术,就能讲述好民间艺术。这个理念有失偏颇,讲述好民间艺术是一个很复杂的人才培育系统工程。
(二)民间视野与距离之限
地方高校与民间艺术的对接需要民间艺人与民间学者的广泛参与。笔者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从事梅山民间艺术研究多年,地方政府与民间自发组织的艺术活动举办不少,传统的节庆活动也断断续续在展演,但他们从不主动与我们联系,我们经常错过这些难得的田野素材搜集机会。这其中确有我们自身深入不够的原因,我们的民间艺术视野十分狭窄。笔者的一位田野调研朋友阿凯,长期从事梅山山歌等民间艺术的发掘,属于民间学者,做电视传媒。他说:“你们高校要承担梅山文化发掘、保护与研究的重要任务,也只有你们有力量来做这个工作,可是,你们不愿意深入下去。”听得出对我们既有着很强的期盼,也批评我们在地方文化艺术发掘上的不作为。笔者能理解他的这种指责,这本身就是现实,说明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民间艺术的视野有待深入拓展。其实,我们也在做大量的田野调研,但全方位的铺开,地毯式的搜集很难做到,人手与经费远远不够,我们在按自己的方式推进而已。地方高校有讲述梅山民间艺术的良好舞台,也需要承担这份责任。但民间社团与地方政府总是觉得与高校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所组织的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很少通知我们参加。部分民间艺人与民间研究人员甚至认为,民间艺术离高校教育有距离,高校教育用不着民间的艺术,属于高雅之堂。由于种种原因,民间艺人与民间学者在社会关系上与地方高校保留着现实的距离,交流缺乏,导致高校与田野形成了多层面的间隙。这种距离使我们的研究与讲述民间艺术显得被动而艰难。
(三)技术就业与人文之限
部分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往往太注重从技术层面要求学生,以技能培养为教学之终极目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学上,虽然注重梅山民间艺术的渗透,但学生并没有消化梅山民间艺术的文化因子,浅尝辄止,多停留在满足于掌握技术的状态。海德格尔说:“艺术为历史建基,艺术乃是根本性意义上的历史。”[3]艺术史是人类追逐真理的发展史,艺术教育要让学生明白的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