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润物式隐性课程熏陶
润物式隐性课程熏陶是讲述民间艺术的重要辅助。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6]课程文化应该关注多元文化、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而这些很多是显性课程无法一一承载表达的,隐性课程确可以将信仰、观念与习俗等难以简单明了的文化情境传承下去。民间艺术中表征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图腾信仰等都有待隐性课程的润物式熏陶,对学生产生直接的艺术触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许多东西,隐性课程比显性课程讲述的效果会更好。润物式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梅山美术、梅山戏曲等传统的民间艺术,学校可以通过图片展窗、艺术展演、实践调研、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获得体认与领悟。民间艺术完全能够渗透进校园文化、校园制度、校园环境与校园实践的方方面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梅山民间艺术的隐性课程设置上十分缺乏,尤其是全局性与系统性设置缺位,使得民间艺术无法深植大学文化体系。隐性课程总是作为活生生的学校生活关照来形成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学校并非简单地反映社会,而是具有再生产社会关系的功能”[7]。因此,民间艺术应该在地方高校中体现为一种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新的文化张力,这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讲述民间艺术。
讲述民间艺术的大学之道,肯定不能仅停留在这“三式”,但这三方面是目前大学人才培育最为经典的范式。“三式”不是旧瓶装新酒,应该是量体裁衣式全局设置的新模式,否则,民间艺术还是讲不好;“三式”不是理论上的三式,应该是实践层面的三式,否则,民间艺术还是讲不透;“三式”不是单纯的课程教学,应该是负有担当精神的文化传承,否则,民间艺术还是讲不深。
三、以艺术的名义追寻过去与未来
地方高校讲述民间艺术,从更高的层面来说,并不是怎么讲,讲什么的问题,而是明白为什么要讲。哲学、宗教、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三大主要表征。民间艺术承载着一定地理场域下的文化淀积,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让我们感知人类童年的文化发生与族群记忆,因此,地方高校讲述好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责任。让学生传承多元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带着问题追寻我们文化艺术的过去与未来,学生们能以探索的意识深入了解艺术并思考艺术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路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安排周教授和笔者带着一群学生参与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等多部门联合组织的首届大学生“走读湖南乡村文化”活动。我们选择梅山艺术中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隆回滩头年画进行考察。考察组一行深入滩头的大街小巷与村舍田野,详细了解滩头的年画作坊、手工造纸流程、雕版工艺及各个文化传承人,深入考察滩头年画源远流长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承载、民国年画的繁荣与当代文化传承的危机。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真正知晓民间艺术的过去、现在,并能沉思传统艺术的未来走向,有了切实的文化体认。
首先是艺术文化的认知。通过与艺术家的直面交流,全程参与制作工序,学生对滩头年画有了较全面的认知。隆回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繁盛时期,滩头镇年画销往贵州、广西、云南、广东、湖北、江西、陕西等省,同时还远销泰国、越南、中国香港等,年销售量七百多万张,在全国位居第三位。滩头年画多达六十多种,现尚余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等民间传统习俗为题材,反映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和精神寄托。依据题材内容与品种,年画有神像(门神、财神、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戏文、仕女娃娃)三大类。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特工艺,作品具有浮雕般艺术效果。一张年画的生产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
其次是艺术生境的体悟。这次考察,学生深入年画作坊、艺术家生活环境、滩头镇环境与市场等地长达半月之久,全面考察了滩头镇盛产年画的艺术生境。一是滩头镇历史上是生产土纸的重要基地,而且质量较高,乾隆年间已被列为贡物。滩头有着漫山遍野的楠竹,楠竹是造纸的重要原料;滩头峡山口生产一种全国少有的岩浆泥巴,经过锤炼制成一种略带胶性的岩浆泥水,刷在纸上,能制成印刷年画用的粉白纸;当地的泉水又宜于上色,这些都是年画生产的优越物质条件。二是滩头镇属宝庆府管辖,宝庆曾是湖南四大木版印刷基地之一,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刻版、印刷工匠,这是发展年画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三是滩头深受梅山文化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