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当下困境也有了实地感受。一是现代文化生境破坏。多元文化改变了传统的节庆习俗,过年氛围不再如以往浓厚。人们在年画中寄寓的信仰也逐渐淡化,年轻一代不再怀着那种虔诚的信仰张贴年画,年画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渐行渐远。二是现代文化产品层出不穷。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价格实惠、色彩鲜艳、包装精美的现代机械复制产品不断抢占年画的市场,滩头年画的经济市场正在急剧萎缩。三是传承艰难。随着一批老艺人的离世,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传承成了关键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访谈了几个较年轻的传承人。40岁左右的钟建桐先生说:“我没有去想过以后的传承问题,只要完成自己这一生的任务就够了,以后怎么样不知道,没有人愿意来做这个事情,我的下一代也不可能再搞年画。”钟建桐先生不愿意去想是因为无法去想这些民间艺术的未来,也就是说看不到民间艺术的未来。这不是简单的文化保护所能解决的,根本的原因还是艺术生境的变更,而新的生存条件又难以培植。
民间艺术艰难再出发。经典民间艺术的价值是永恒的。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曾经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2003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滩头年画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的民间艺术并不是没有现代价值,隆回政府部门正在着手将这一传统工艺与现代旅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钟建桐先生创作的反腐题材等滩头年画创新举措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前景。在访谈中,年画刻板师刘国利先生说:“希望自己掌握制作年画的全套技术,开一个较大的作坊,我相信创新加传统优势,还是会有市场的。”我们相信,民间艺术再出发虽然艰难,但也并不是没有出路,至少我们还在讲述这些经典艺术的传奇。
学生们在这次民间艺术考察之旅中,收获不言而喻,他们完成的调研论文《现代文化生境下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滩头镇年画的保护与传承为例》在全省获一等奖。我们一同追寻滩头年画艺术的过去与未来之时,也完成了讲述民间艺术的重任。他们在文章中写道:年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表征族群与世界的对话,这是现代艺术所应该沉思的。海德格尔说:“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创造者和保存者的本源,一个民族之历史性生存的本源是艺术。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艺术在其本性上是一种本源:一种真凭此而实现,亦即成为历史的特殊方式。”[8]地方高校讲述民间艺术,如能全部至于如此境界,我们还用思考如何讲述之道吗?
参考文献:
[1]毛攀云.梅山文化在新时期的机遇与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013(6):51.
[2]杨海波,郑永廷.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J].高教探索,2003(4):66.
[3][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5.
[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54.
[5]刘欣.地方本科院校品牌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J].高教探索,2010(1):45.
[6]陈伯璋.潜在课程的概念分析[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7.96.
[7]Pierre Bourdieu and Clande Passeron.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M].London: Sage,1977.
[8][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后记[M].英文版.纽约,197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