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2006年后均超1000万人,其中2011年增加1221万人,2013年达到1310万人。近几年来,就业对GDP的弹性明显增大,按照李克强总理引用的人社部测算,实现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目标大概只需要“7.2%”的GDP增速,是为经济增长的“底限”。因此,宏观经济整体表现对当年就业的影响可使用当年的GDP增长率与7.2%的比例予以测算。2011年我国GDP的增长率为9.2%,可得该项指标比率为127.78%。
5.评价结果。根据表1的指标与权重代入数据进行统计,可以计算出华南农业大学16个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的得分,就业质量评价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94.48)、外国语学院(92.08)和信息学院(92.01),相对靠后的是农学院(88.43)、食品学院(88.34)和资源环境学院(87.51)。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能涵盖宏微观、结合主客观和多元主体,并针对各指标维度量化衡量标准,使评价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对专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可行性分析;二是用人单位满意度变量未能体现,应用举例的评价结果不完整;三是由于没有测算连续几年的评价作横向比较,社会劳动需求变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未能体现。
此外,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运行仍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持:一是政府主导。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需要依靠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和建立制度,得出客观全面的数据,并予以公开。二是用人单位参与。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的主体之一,是毕业生的直接使用者,对毕业生的整体表现、优劣势的评价更客观、更有说服力。三是高校统筹。高校需承担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实施主体的责任,积极统筹各方资源,开展调查、提供数据。调查的实施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但方向和目标应由高校确定。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
[2]国福丽.国内就业质量研究述评:涵义、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J].中国集体经济,2008(24).
[3]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4]张瑶祥.走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问题研究的误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