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开发过程及全体共享的结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共同体各成员的专业发展。教师在讨论协商过程中,进行了知识、观点、思想、情感的充分交流与全面融合;在协作结束后,教师共同体公布协作成果,让全体成员共同分享。教师共同体通过交流的方式为各成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教学团队的需求要求教师个人学习,而团队学习又对个人学习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教师共同体通过共享的方式为各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文献、课件、案例、题库、音频、视频等,对于共同体知识的建构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教师个人会迅速成长,共同体也会日趋成熟。
2.课堂同伴观察
中外合作办学会将课堂观察明确写入教师手册,鼓励教师走进同伴的课堂,进行观察。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学习,给予对方及时的反馈。鼓励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教师互相帮助,发展可能相对较新的教学技能。项目主管欢迎各位教师走进他/她的课堂,有时项目主管也可能来到其他教师的课堂,进行听课。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彼此之间都会开放课堂,鼓励听课。课堂观察完全基于尊重和互信,没有年龄大小、职称高低之分,是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授课教师会倾囊所授,无所保留;听课教师会认真观察,积极反思。课后,教师间会就共同碰到的一些大致相同的问题或某一特定的问题进行交流,也会从不同的立场就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实践中的矛盾可能就在随意的交谈中迎刃而解,也让教师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因此,教师也不必经历漫长的尝试错误过程,就能获得改进自身教学模式的方法。[5]
课堂同伴观察能让授课、听课双方教师都通过反思,提升自身的专业内涵。一方面授课教师能展示自己的专业教学方法、把控课堂的能力、运筹帷幄的智慧,但同时也可能会暴露自己平时没有留意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听课教师能够吸取同伴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优势资源,为己所用,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化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针对观察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疑惑,可以向授课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双方坦诚对话,共同探讨,就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共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课堂同伴观察让教师共同体各成员既是学习者,又是助学者,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同时,各位教师又积极参与其他成员的教学实践。彼此交流,互相学习,有利于教师提升实践智慧,实现专业成长。
3.课程统一评估
同样,中外合作办学也将课程评估的具体要求明确写入教师手册。
授课教师要与课程组各位教师碰面,讨论各项作业任务,课程组长会 准备好分发给各个班级各位学生的材料。
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测试通常不仅仅局限于正式的期末笔试,还可能包括oral presentations (口头演讲)、practical projects(实践项目)、academic essays(学术论文)、portfolios of documents and tasks(文件和任务档案袋)以及case study(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通过对不同形式任务的评估,教师在统一评估的过程中,相互讨论,达成共识。例如,口头演讲当场就会有两位教师进行评分,一位任课教师和另一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两位教师能及时就学生表现给予自己的评判,商议给出合理的成绩。而对书面作业的的主观评判,例如项目报告,在任课教师完成批阅后,交互进行第二次抽样评估,确保评价体系的统一和完整,评价结果的公平和公正。不可否认,有时两位教师会对一份报告给出不同的分数,当两个分值差距较大时,教师们会心平气和地根据评分标准,给出评分理据。通过沟通,教师最终达成一致,作出合理的决定。
在课程统一评估过程中,教师共同体通过协商,统一认识,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深化个体的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