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科研共同参与
中外合作办学为教师搭建了开展合作研究的平台。任课教师会就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联合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实施之后,教师会及时收集分析研究数据,评价行动研究成果,撰写行动研究报告,为下一轮行动研究寻求方向、奠定基础。虽然这样的研究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是其目的在于解决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学团队所有成员都可以由此受益。这样的教学团队还可以转化成为科研团队,以行动研究成果为先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一起申报学校级、委局级、省部级乃至国家级科研项目,共同进行科学研究,联名发表研究成果。
成立科研团队、组建项目小组,教师共同体为各成员的专业纵深发展创造了机遇,提供了保障。教师共同体以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以行动研究为基础,寻求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引。在此过程中,教师共同体凝练大家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开展严谨的科学研究。共同体各成员积极参与,可以在校园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因为有多位教师作为研究者参与项目,特别是在数据分析环节,共同体各位成员对于数据分头分析,然后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确保数据分析的客观性,提高研究成果信度和效度。在共同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教师共同体各成员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打破固有的思维,学习他人的专长,提高研究的水平。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启示1.建设教师合作文化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教师更多地遵循单打独斗的专业化发展模式,但是教师个体如若长期处于封闭的、自我的教学和研究状态,那么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则较难,更新已有的各类知识则较缓,应对发生的实际问题则较乱,最终不利于其专业成长。如果能借鉴中外合作办学,形成教师共同体,建设教师合作文化,毋庸置疑,教师就能徜徉在教师合作文化的氛围中,从而获得更迅速更具针对性的专业发展。
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是从教师共同的教学与科研发展需求出发,自发形成一种开放的、协作的氛围,体现了教师相同的教学理念和科研精神。[7]建设教师合作文化的目的就在于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教师之间教学技能和专长的分享,培养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情感。[8]教师可以自由地与校内各学院的教师形成共同体,也可以拓展到校外,形成校际间的教师共同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营造互助的校园氛围,建立合作的校园文化。
具有不同背景、资质和经验的教师构成教师共同体,就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等问题所进行的探究, 所形成的教师合作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共同体中的各位成员志趣相投、学科专业一致或互补,在轻松的合作环境下,教师们开诚布公,各抒己见。教师通过共同体,在合作文化氛围中不断加强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与个体的独自努力相比,其专业发展速度更快,专业发展效率更高,专业发展效果更明显。
教师共同体各成员虽然见解不同,风格迥异,但是能在开放的合作文化中和谐相处,和而不同。教师个体都具有鲜明的独立性,教学和研究也带有独特的个人色彩。教师合作文化能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完全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潮。不同思想在合作文化的平台上有时会发生碰撞,但这并不会导致面红耳赤的争执,忿忿不平的隔阂,因为共同体成员都有共同的目标。坦诚的交流,有力的理据,和谐的气氛,教师们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会善于发现他人思想的闪光点,从而促进自身的反思。共同体各成员在平心静气、充分聆听之后,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达成共识绝非难事。和谐的合作文化中的思想碰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契机,正是因为有不同的专业意见,教师才能更积极反思,更快速成长。
2.完善教师合作机制
当下,国内高校都制定了教师手册,但是鲜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