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可以借鉴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师手册中有明确条款鼓励教师协同合作,突破仅仅是课程实施者的角色,共同深入思考,决定教学内容,商议教学方法,交流课堂活动,统一评估标准,完善课程体系。教师在热烈探讨、精诚合作中将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必然因此得以提升,而课程建设也能依托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精益求精。这样的制度并不是对教师的强制措施,而是鼓励教师以制度为契机,利用共同体资源,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团体的专业成长。教师可以适应这一专业发展方式,利用制度突破因独自努力而产生的发展瓶颈,寻求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可以集各家所长,利用不同个体、专业和学科交互发展的契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
3.立足校本研究
教师基于学校所进行的研究,特别是我国高校教师所做的研究往往偏重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而忽略了研究应扎根于学校,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中外合作办学依托教师共同体的力量,以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为问题起点,由下至上,齐心协力,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带动团体水平的提高。
校本研究立足本校,让教师能在最熟悉的环境中构建团队,突破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心态,从最根本的研究问题出发,发挥教师共同体各成员在校本研究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团队的力量,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在校本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研究者,也是受益者。研究之路向来荆棘丛生,教师个体的研究因为一士之智,难免孤掌难鸣,窒碍难行。而教师共同体的研究因为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则势如破竹,事半功倍。教师得以从中博取众长,融会贯通,其研究水平必将有所提高,专业化能力必能得以提升。
四、结语
时代要求教师摆脱孤立、封闭的个体专业发展模式,转向开放、合作的教师共同体发展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学校应建设教师合作文化,完善教师合作机制,让教师立足校本研究,以不同的形式构建、参与教师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教师围绕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表达自我,倾听他人,取长补短,相互扶持,利用彼此的力量使教师个体成为交互主体,使教师个人在团队中获得更快的成长,从而实现共同的、健康的、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Thomas G., Wineburg S., Grossman P., et al.In the company of colleagues: An interim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of teacher learne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98, 14 (1): 21-32.
[2]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8):25-27.
[3]宋婷,王彦飞.教师共同体功能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70-71.
[4][5]夏蓓蓓.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2):68-72.
[6]谢海波.网络教师共同体知识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7):85-88.
[7]时长江,陈仁涛,罗许成.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合作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B):76-79.
[8]Leo.T, & Cowan, D.Launch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Beginning Actions[J].Issues about Change, 2000.81.
[9]王彦飞,宋婷.高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及其达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0,(6):35-39.
[10]牛利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实践焦虑与现实出路[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7):59-65.
(责任编辑 刘第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