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服务他人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依托高校学生组织策划、执行、完成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举办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专题讲座,开展科技文化节、游园会、读书会、文化沙龙、诗友会、志愿服务和“一楼一品”展示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激发潜能,强化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体会奉献的乐趣。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组织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提升能力、提高素质、展现个性、充当领袖的机会。
二、高校学生组织发展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一)学生组织自身建设需加强
1.主体地位缺失
笔者对黑龙江省、浙江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四省部分高校进行电话访谈,了解到当前高校学生组织以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为主,这种组织构架是通过高校管理长期探索而形成的,组织结构完善,层级明确,便于高校工作开展。学生组织为辅导员、班主任布置任务、传达信息提供了良好的抓手,但这种从指令到执行的管理模式,固化学生组织的思维,扼杀学生组织创新力,剥夺学生组织主体地位,影响学生对学生组织信任和支持,使学生组织等同于行政助理,丧失其主体地位。
2.工作效能偏低
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高,与学生沟通顺畅,这些因素成为其受聘为学生组织指导教师的条件,但是这些教师也存在自身经验有限、学生信任度不高等问题,指导学生组织的实际效果不很理想,同时,学生组织日常工作繁重,加之高校对学生组织及成员自身提高缺少规划,存在使用多、培训少的情况,学生组织成长渠道多来自于繁忙工作中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学生组织队伍庞大,分工细化,各部门为体现组织实力经常保留组织未开展的工作信息,致使部门间信息沟通不顺畅,有些工作宣传不到位,受益人群有限;有些工作重复组织,缺少总体规划。这样工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使学生组织工作效能偏低。
(二)学生需求具有时代性
1.追求自我
“90后”的学生个性张扬,追求自我,他们对单纯的管理较为排斥,更多的倾向于相对自由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否作为组织成员,相对于学生组织而言非正式组织更受学生认可,究其原因,是由于非正式组织满足学生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出于兴趣相同、利益相近、价值观相同等原因自发联结在一起,组织成员对组织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乐于参与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中满足组织成员归属需求、情感需求和价值需求。[2]学生的这些需求是当前高校学生组织难以满足的。
2.生活能力不足
目前在校的学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现“124”模式:即一个孩子,两位父母,四位老人。家长们高度关注孩子的成长,竭尽全力地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孩子包办生活上的所有事项。创造环境、节约时间,目的都是让孩子去做“有用”的事——学习。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学生,在没有任何付出的前提下,就享用了家庭生活中的资源,他们失去了锻炼机会,缺乏分享、包容意识。当他们进入大学,在集体生活中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难以接受生活差异,并为生活琐事烦恼。当前在校大学生生活能力弱,不具备良好生活习惯和必备生活能力,给高校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带来难题。如果仍然按照传统制度一味的惩罚,显然治标不治本,并且容易造成与学生之间的对立。有效解决学生的生活需要,是当前学生组织面临的一大挑战。
3.消费者意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形成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资新体制。其中,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中收费制度确立学生上学需缴纳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