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专业发展研讨
(一)台湾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理论探讨
台湾教育大学张新仁介绍了台湾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2004年12月,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2009年3月同时发布《辅助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及区域教学资源中心计划实施要点》和《奖励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教学卓越计划要点》,主要措施:一是制定教学卓越计划、设立区域教学资源中心。首次提出以改进大学教学为重点的竞争性方案,目的是扭转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风气,鼓励大学提升教学品质、建立卓越教学大学典范。设立协助技术教学专业成长的专责机构,建立教学与研究支持系统,包括基本教学与研究支持配备、教学助理、教学档案建置、数字教学平台、微型教学教室、全校性教学资源网站、差异性需求之教师增能。建立评估系统和奖励制度,制订教师评鉴办法,根据教师任务进行评鉴,结合教师分流制订弹性评分标准;办理全校性教学评价,依据课程类型设计适用的评鉴项目,形成评价奖励及改善回馈机制。二是建立特殊优秀人才弹性薪资。2010年7月发布《辅助未获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或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之大学实施特殊优秀人才弹性薪资申请作业要点》,目的是延揽及留任那些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经营管理产业实务方面作出卓越贡献或具有特殊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三是大学教师多元升等制度。2013年7月发布《辅助大专院校推动教师多元升等制度试办学校计划审查作业要点》,目的是引导教师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结合自身特点分流并规划职业生涯。四是大学校院课程分流。2013年发布《辅助大专院校推动课程分流计划要点》,目的是划分学术型课程和实务型课程。如学生选择实务型课程,毕业就能投入职场;创新教学型态,强调实务报告、专题研究;硕士论文突破传统框架,改以个案研究的成果发表或创作,并连同以书面报告、技术报告代替。
吴清基提出的论题是“满心欢喜为教育”。他认为,人生有三件事情不能等待:健康、孝顺、教育。教育可成己成人,教育人人需要。他认为:一是教育是人类希望工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教育是最有利的投资。他列举了一组关于台湾在全球创新地位的一组数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3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台湾排第12位)说明教育对台湾发展的作用。二是教育是一种成人之美的工作。教育工作要对学生作有正向价值的引导。学好是学,学坏也是学,只有学好才符合教育规律。三是教育是最具公信力的工作。教师是一股社会清流,能带动社会进步成长。教师精神富贵,好学不厌,好教不倦。四是教育是一种爱心的志业。教育工作有教无类,全面关怀。教育工作助人向善,不求回报。因此,要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教师,慈悲喜舍,热忱奉献;终身学习,修己善人;心怀教育,关心学生;精致教育,讲求绩效。
世新大学肖湘文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盲点表现在,拥有专业领域的学识养成,但欠缺系统性教学技巧的培训;大学教师向来崇尚教学、科研自主,但缺乏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渠道和机会。肖湘文提出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这个概念是指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组成,为致力于促进学生获得更佳的学习成效而努力不懈地以合作方式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共享价值,强调社群的共同愿景和价值,以共同目标凝聚社团向心力;二是协调合作,通过讨论、分享、协作等多种合作方式,帮助教师成长;三是分享实务,透过讨论、分享,建立彼此信任关系,在教学实务中成长;四是省思对话,通过意见交换,将工作中的困难和困惑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让教师进行反思及批判思考,不断克服缺点;五是关注学习,教师成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是关键特征。
逢甲大学邱创乾、邓钧文认为,教师的优质教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就,因此,要把“教师优质化与教学精进”作为教学卓越的核心目标。他们提出,教师角色应该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学习经验的共同创造者。逢甲大学通过教学资源中心、教学卓越委员会、教学品质保障中心等组织,以系统化、组织化和结构化的体系,共同致力于推动教师教学成长;通过教师精进之愿景、自主、社群、环境、责任等五个核心内容,建立新进教师导入机制、教学专业辅助机制、教学优良的教师遴选机制、教师自我成长机制、教师教学升等即评鉴机制等五项做法,营造学校教学卓越氛围,共同创造优良的教学品质,使学生具备学用合一的关键能力,顺利衔接未来升学或就业。
(二)广东专家学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
肇庆学院和飞认为,中外高校教师跨国流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