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5年05月10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种职业流动,也是社会变迁中人口流动的一种表现。高校教师跨国流动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互动性、流动的自由与限制并存、教师个体流动的欲求偏好凸显、教授语言与智力引进并重、流动的大学品牌化等特征。高校教师全球跨国流动,超越了国家的边界,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师资、课程和学生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个基本特征。他提出,应通过完善的流动机制,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努力钻研国际化课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借力国际化大环境,谋求专业发展机会;盘活国际资源,使中外教师群体共享教育智慧。他建议,大陆高校教师应多走出国门,促进与国外高校差异资源间的互动,促进国际间的智慧分享,促进资源的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邹晓平、陈想平、黄彬提出,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师岗位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再依据这两个标准从知识、态度、设计、表达、实施、效果六个纬度,设计评价指标、程序规则和激励机制,使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从学术水平评价为主转变为教学效果评价为主。他们认为,让所有的学生都“懂了”,这样的课在中小学也许是一堂好课,在高校就不一定了。课堂上学生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有探究的欲望,急着进实验室、图书馆、实训岗位,学完后有思想、有作品、有创造,这样的课才真正是大学里的一堂好课。我们的教学评价如果只停留在一堂课下来有多大比例的学生懂了,规范化的试卷上有多少学生合格了,有可能会造成对教学过程的误导,把大学变成中学,出现大量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将青年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扼杀在美丽的校园里。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夏伟阐释了对“双师教学”概念的看法和实践体会。“双师教学”是指两位老师按各自的教学风格、知识结构、理论或实践专长,在同一课室面向同一班学生,分工合作一起进行互动式地上课。“双师教学”有几种类型:一是相声式,即一人主讲,另一人辅助、补充;二是辩论式,即两人都参与教学,通过两位教师辩论来创设活跃而生动的教学情境;三是主持嘉宾式,即一人推动整个教学进程,另一人负责细节讲解及答疑;四是远程式,即一人负责网络远程主讲,另一人在远程主讲结束后当面辅导、答疑、改作业。双师教学,对教师来说,能够通过同事之间的课堂互动,能够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加快专业成长;对学生来说,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面对面互动,能够因教师之间的智力互动而提高其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

  (三)粤台高校教师合作发展的主张

  广东科学技术学院刘惠坚、余和剑,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江洧、李杨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刘伟、王运泉,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陈爽,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孔茂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刘颖,台湾的昆山科技大学苏炎坤、陈龙泉和敏惠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叶至诚等提交的一批论文,纷纷提出加强两岸(粤台)职业教育师资合作培养的政策和建议。

  一是政府层面的建议:(1)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制订粤台教育合作战略,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来保障和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2)建立粤台高职院校教师交流与合作的管理机构、两岸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基地,探索多样化的学位教育合作模式;(3)增加政策性的补助经费,设立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年度专项经费,开展常年的教师交流与合作。

  二是高职院校层面的建议:(1)树立开放办学理念,组建粤台教师素质培训团,建立校际之间合作的教师培训基地;(2)分专业分类别,选择有效的促进粤台教师合作培养的路径;(3)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教师选聘标准,建立共同认可的教师评价体系。

  三是联动机制层面的建议:(1)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促进政府和院校的媒合;(2)加强校际交流,发挥示范学校作用,带动其他学校的粤台教师交流与合作;(3)发挥职教集团优势,扩大粤台高职院校教师交流与合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2.

  [2]魏中林.广东高教大众化进程中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C]//第九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2014.

  [3]陈德华.当前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C]//第九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201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1页:封面
   第002页:封二
   第003页:目录
   第004页:目录
   第005页:目录
   第006页:目录
   第007页:教育管理·高校战略联盟的效应与模式:基于资源优化的视角
   第008页:教育管理·高校战略联盟的效应与模式:基于资源优化的视角
   第009页:教育管理·高校战略联盟的效应与模式:基于资源优化的视角
   第010页:教育管理·高校战略联盟的效应与模式:基于资源优化的视角
   第011页:教育管理·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
   第012页:教育管理·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
   第013页:教育管理·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
   第014页:教育管理·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
   第015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16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17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18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19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20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21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2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3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4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5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6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7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8页: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
   第029页: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
   第030页: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
   第031页: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
   第032页: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大学教育学院的分化统合与管理变革
   第033页: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大学教育学院的分化统合与管理变革
   第034页: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大学教育学院的分化统合与管理变革
   第035页: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大学教育学院的分化统合与管理变革
   第036页: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大学教育学院的分化统合与管理变革
   第037页:区域研究·创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思考
   第038页:区域研究·创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思考
   第039页:区域研究·创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思考
   第040页:区域研究·创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思考
   第041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2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3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4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5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6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7页: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第048页: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第049页: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第050页: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第051页: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第052页:比较教育·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
   第053页:比较教育·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
   第054页:比较教育·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
   第055页:比较教育·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
   第056页:比较教育·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
   第057页:比较教育·中美大学校长职位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058页:比较教育·中美大学校长职位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059页:比较教育·中美大学校长职位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060页:比较教育·中美大学校长职位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061页:比较教育·中美大学校长职位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062页:比较教育·香港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分类选聘制度及其启示
   第063页:比较教育·香港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分类选聘制度及其启示
   第064页:比较教育·香港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分类选聘制度及其启示
   第065页:比较教育·香港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分类选聘制度及其启示
   第066页:比较教育·香港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分类选聘制度及其启示
   第067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68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69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0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1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2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3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4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5页:课程与教学·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
   第076页:课程与教学·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
   第077页:课程与教学·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
   第078页:课程与教学·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
   第079页:课程与教学·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
   第080页:课程与教学·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
   第081页:课程与教学·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
   第082页:课程与教学·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
   第083页:课程与教学·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
   第084页:教育史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地方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
   第085页:教育史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地方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
   第086页:教育史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地方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
   第087页:教育史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地方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
   第088页:教育史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地方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
   第089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0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1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2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3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4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5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6页:民办教育·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097页:民办教育·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098页:民办教育·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099页:民办教育·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100页:民办教育·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101页:艺术教育·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
   第102页:艺术教育·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
   第103页:艺术教育·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
   第104页:艺术教育·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
   第105页:艺术教育·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
   第106页:教师与学生·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第107页:教师与学生·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第108页:教师与学生·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第109页:教师与学生·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第110页:教师与学生·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第111页:教师与学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第112页:教师与学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第113页:教师与学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第114页:教师与学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第115页:教师与学生·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第116页:教师与学生·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第117页:教师与学生·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第118页:教师与学生·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第11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探析
   第12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探析
   第12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探析
   第122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探析
   第123页: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124页: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125页: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126页: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127页: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128页:简论·英语教学中委婉语的顺应性研究
   第129页:简论·英语教学中委婉语的顺应性研究
   第130页:简论·英语教学中委婉语的顺应性研究
   第131页:封三
   第132页:封底
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高教探索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127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2015-05-10 2 2015年05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