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虽然许多高校在具体实践运作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经营的理念来办学,但限于长期体制约束和意识形态管制形成的“路径依赖”,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及高等教育管理者对经营大学理念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探索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大规模深入展开。
近些年,国内的教育学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营大学理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谢维和认为,经营大学是大学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价值取向,依据所处时代经济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构建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它组织的关系,使大学真正成为经营主体,在开放的国内外市场中博弈并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活动与过程。[4]李忠云认为,所谓“经营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新的大学哲学和办学思想——经营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经营大学理念是大学运行的哲学基础,影响并规定着大学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蕴涵着大学新的办学方向、追求目标运筹策略、社会责任等,包含着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新的系统构想。[5]邹长城认为,经营大学是指大学为更好地履行其责任和义务、更好地完成其使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本身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变化,从宏观上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与发展战略,从微观上对大学的管理活动进行的运筹、谋划、设计,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运用内部与外部资源来谋取良好的办学效益和长远的生存发展,进而实现其长远价值目标的有组织的活动。[6]王智平认为,经营大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大学。经营是手段,发展是目的。[7]徐同文认为,经营大学不以盈利为目的,积累优良的校产和优质的资源,才是经营大学的首要目标。[8]别敦荣则认为,在市场背景下,大学与政府、社会企事业组织的关系日益复杂化,经营大学更多地是为了争取行政支持和建设项目资助,经营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诸多领域,与社会企事业组织建立或松散或紧密的多样化合作关系。[9]
(二)经营大学理念的内涵
综合上述观点不难看出,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经营大学理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得出不同结论,但究其本质,既有研究成果的共通之处在于,作为一种办学理念,经营大学的目标旨向是科学界定其概念内涵的核心要素。
笔者认为,基于大学作为一种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所具备的组织特性,结合现代大学必须具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综合分析,经营大学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学将自身视为教育市场竞争的一个经营主体,办学的过程就是竞争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经营大学的目标除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效益追求外,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效益目标,其投入产出的内涵和外延则更是远远超出经济利益的范畴。
首先,在经济效益的追求方面,市场经济宏观背景决定了大学为校园内部师生及社会提供的教育服务、科技成果和智力服务,实质上就是大学制造的产品。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要求大学这一特殊的市场主体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生产成本,注重产品质量,打造产品品牌,这些都必须以实实在在投入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为基础。因此,通过经营手段积累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经营大学必不可少的主要目标之一。
其次,在社会效益的追求方面,经营大学投入产出的内涵不能简单地进行量化和直接测量,它强调的是人们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营大学必须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的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从而实现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