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教育产品提供方式的转换以及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将形成一个以大学为主体的多元参与、互动与合作的善治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市场杠杆和制度安排来重新调整政府、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规范大学作为教育“经理人”的行为,并最终实现教育作为公共领域的社会功能,体现大学的知识创造价值和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
注释:
①公有物品是指在消费中有竞争性无排他性的物品。高等教育资源是一种竞争性物品,当一个人考入大学时,其他人就减少了一个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高等教育资源并不是排他性的物品,因为老师上课时也很难甄别听课的学生是否是整个专业的。私人物品是指在消费中既有竞争性又有排他性的物品,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实行以来,其私人物品的性质越来越明显,因为如果消费者不能提供货币,则不能消费高等教育资源。公有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具体特性参见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参考文献:
[1]姜美玲.教育公共治理:内涵、特征与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9(5):42.
[2]Ashby Eric Anderson.Universities: British, Indian, African, A Study in the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M].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 1966:296.
[3]伊继东.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观念的发展变革与实践创新[EB/OL].http://ysw.ynnu.edu.cn/ynnu07/showMsg.php?id=3889,2007-12-03.
[4]谢维和.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11.
[5]李忠云,陈新忠.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经营理念[J].辽宁教育研究,2006(7):11.
[6]邹长城.论中国大学经营的要素与内在缺陷[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43-144.
[7][15]王智平.经营大学发展大学——关于兰州理工大学创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6):42,44.
[8][11]徐同文.经营大学与大学经营[J].高校教育管理,2008(6):13,12.
[9]别敦荣.论我国大学的经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2.
[10]王秉琦,刘子实.中国国情下的大学经营理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10):6.
[12]纪秀君,吴月辉.高校如何开源节流提高效率[N].中国教育报,2004-08-12.
[13]黄少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理念——“经营大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00.
[14]刘元芳,栗红,任增元.“经济人”假设与大学治理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2(2):43.
[16]曹辉.大学品牌的定位与表述及实施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59.
[17]陈奎庆,汪国余.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充分发挥办学资源效益研究[EB/OL].http://lib.haut.edu.cn:8080/Item/781.aspx,2008-07-14.
[18]黄达人.教育论坛:大学管理需要引进经营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4-09-13.
(责任编辑 刘第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