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制定并落实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决策机制。大学校长是大学发展的“当家人”,是从学校科学、有效、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审时局、度大势,将大学全方位、立体式的治理体系现代化落到实处的推动者和促成者。当前,新媒体的技术升级将信息通讯推向一个个高潮,随之而来在高校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师生学习、生活方式受到网络通讯技术的影响发生很大的变革。多元化的方式影响的是核心价值观、世界观的改变,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大学校长在战略管理的高度产生更为强烈的影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依托学科,夯实专业,推进现代大学能力体系治理提升的制度安排。大学校长既是学校发展的“家长”,又是学校进步的“引路人”,更是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在实现困境突破、理想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应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各类重点学科的带头凝聚作用,通过优势学科、重点专业的整合推动,将学校整体的影响力扩大,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推进奠定基础。
第三,以人为本,品牌为先,构建有温度、有情怀的人文素养及培育机制。大学校长理想角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都是围绕着学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才的特色培养,根本任务就在于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完成,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校长的人文素养和温度情怀可能会影响着一所学校的人文水平及层次。特别是在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高层与普通师生之间必要、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是实现大学现代治理体系的“促进剂”。有学者曾深刻的指出:“大学进步的真正思想资源往往不在社会的高层而在民间,在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和见识的教师之中。”[7]而类似这样的一些机制建设会让大学的人文氛围变得更为温暖和持久。
第四,建章立制,注重长效,实现多维度、立体式的多元价值评价制度。高等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拥有更为宽广的胸怀、视野和格局,特别是在评估体系多元化的当前社会,应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综合考量,定量和定性一起评判,克服评价过程的单一化和短期化,有理有利有节地增加多元维度,才能实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无论“根叔”的“亲民”路线、吴光华的“温情”风格,“恩哥”的古道情怀,校长毕业致辞只是高校校长诸多文化内涵中的一个片段。唯有真正回应时代赋予大学校长的使命、直面时代提出的挑战,高校校长才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走出一条可以承载学子期待、高校使命的文化之路。如此,关于校长致辞中出于传播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的对网络词汇的应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高校“文化退化”、“个性泯灭”的讨论和争议都只是尚未触及本真的表面喧嚣。如何真正实现高校校长教育家、战略家、实干家等多重角色的整合,并探究从现实困境突破,实现理想角色的制度路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 罗伯特·O·波达尔.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施晓光,蒋凯,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32.
[2]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36.
[3]理查德·雷文.大学工作[M].王芳,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5.
[4]理查德·C·雷文.大学校长的领导才能[C]//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9-43.
[5]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2.
[6]章开沅.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7.
[7]王长乐.大学校长现象形成的复杂性原因[J].现代大学教育,2008(2):4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