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教育学院的组织功能转型
组织变革的运行轨迹一般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组织功能表现出不适,提出组织调适诉求,更新理念并启动组织改造程序,改造后的组织发生功能性变革,与变化的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进入下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功能运行完善周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学院外部办学环境至少发生三方面巨变:一是三级教师培养体制向两级短暂过渡后迅速走向教师培养大学化,大学教育学院培养目标随之发生变化,由原来为下一层级教师教育机构培养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转变为直接为中小幼学校输送教师;二是终结式的职前教师培养走向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持续专业成长, 大学教育学院不仅承担教师职前培养任务,而且担负起教师职后培训和专业成长的责任;三是封闭的以大学为本的教师培养模式走向开放的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大学教育学院不仅要求关注师范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中小幼学校的教育教学。
大学教育学院原有封闭三级教师培养体制下以大学为本的终结式职前教师培养的办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上述巨变。上述巨变已经引发了大学教育学院组织功能的变化,进而提出了组织结构更新的诉求,因为只有组织结构的更新才能实现组织功能更新的目标。笔者认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我国大学教育学院至少应该作出以下三方面的组织功能及其相应组织结构的调整。
1.由间接为培养教师提供教育科学支持转变为直接面向中小学培养教师。与此功能相适应,应由过去以教育科学门类为依据划分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结构,转变为与不同教育层次相对应的学前教育、小学(初等)教育、中学(中等)教育等专业结构,同时成立教育&心理系,其发展重心上移到研究生层面,为与不同教育层次相对应的各专业师范生提供教育科学学科支持,并提供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等课程。根据不同大学教育学院的实际条件,纵向设立教育、心理学科各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提供各类教师教育高级研修课程,并开展教育科学、教师教育及基础教育研究。横向还可设立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专业,专门为聋哑学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培养师资;设立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专业,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心理咨询、教育技术开发等专业人才,如图1所示。
2.由单一的职前培养转变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双重职责。与此功能相适应,应由过去“老三门”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的课程结构,转变为根据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科目及教育实践需要设置课程的课程结构。如我国幼儿园主要开设识字、画画、游戏等教学科目,学前教育专业则开设舞蹈、绘画、声乐、玩具制作等课程;小学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美术、音乐、体育等教学科目,小学教育专业则开设小学语文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英语教育、小学科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