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粤港两地历史同宗、语言同系、文化同根,交流合作基础深厚。30多年来,粤港高等教育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新形势下粤港教育合作需要引入新的思路,创新合作机制。本文提出,建立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教育合作试验新区;教育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
广东毗邻香港,地处中国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对外合作活跃,尤其对港合作一直领先全国。在粤港经济合作一体化的背景下,粤港教育合作模式呈多样化发展。目前,广东省高校,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与香港高校有着广泛深入的合作。2010年7月,粤港合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赋予了粤港合作新内涵。协议明确指出:“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积极探索香港高等学校在广东办学的新形式、新途径。”在框架协议之下,粤港可就一些措施先行先试,这是粤港教育合作的重大机遇。2014年3月,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广州会见香港传媒高层人士访问团时也强调:“广东要增创发展新优势,必须继续深化粤港更紧密合作。”[1]
在新形势下粤港教育合作需要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创立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共同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的创新人才。
一、粤港联合培养项目面临的挑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粤港教育合作成果丰硕。香港高校与广东高校的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合作形式更加多样。以中山大学为例,中山大学先行先试,积极拓展与香港高校的办学合作,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培养项目。从2005年起,中山大学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签署协议,分别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联合培养项目(如表1)。香港高校不仅在广东直接招收学生,而且还采用灵活的机制直接与广东高校联合办学,比如珠海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以及目前获批的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巿人民政府和深圳大学共同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这些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推动了粤港高校的发展,积极促进和提高两地人才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