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考察慈善捐赠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以探讨这类被忽视但却重要的投入途径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过程中日趋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美国科学慈善活动的总体情况和特征,发现当前科学慈善的赞助人主要是在各领域为联邦经费提供额外的补充资金,而不是填补联邦经费在某些领域的空白。并且,本文对科学慈善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作用与管理方式进行剖析,能为我们尽快建立面向市场的办学经费筹集体系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科学慈善;研究型大学;机制
一、引言
2007年,MIT公布了一项其校友大卫·科赫(David H.Koch)1000万美元的捐赠,其中一半将用以建设现代综合性癌症研究机构——大卫·科赫研究所,余下的资金将用以支持相关研究项目。目前,该研究所囊括了40个生物和工程方面的实验室,以进行各学科间的互动研究。类似这种的科学慈善活动(Science Philanthropy)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中越来越重要。[1]
科学慈善(Philanthropy) 在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是“倾向于或积极的努力以促进同胞(fellow men)的幸福(happiness)与福祉(well—being)”,这种慈善观念的意蕴所强调的是所有个体的共同福利而不仅仅是个别人不幸的减轻。同时,对大学这一现代组织的施予方式而言,Philanthropy 显然是比“Charity”更为恰当的词语。[2]
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两类投资者:公共的政府投入和私人投入。两者在资助大学研究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动机。政府对基础研究进行投入,而行业支持后期应用研究的投入。相比于这两类,科学慈善的投入目的和方式则更复杂。在美国,科学慈善一方面根植于富人从事慈善事业的传统,另一方面有关慈善捐赠的法律规定促进了它的产生。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为美国经济带来的超级红利已经消耗殆尽,美国经济失去了强劲增长的“火车头”。美国联邦政府在近年财政吃紧、度日如年的情况下,尽了最大努力保证研发资助经费不受影响。2012年,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拨款为1257亿美元,虽比去年略有下降,却远少于其他支出削减比例。但面对财政悬崖,美国政府教育科技投入也难置身事外。因此,科学慈善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3]然而理论界对于这类科学慈善活动的特征、制度保障及政策意涵却少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科学慈善对大学的作用与管理方式进行剖析,能为我们尽快建立面向市场的办学经费筹集体系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科学慈善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美国科学体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表现为联邦政府通过其相关部门以多种渠道支持科学研究,而且还体现在社会各界以不同方式对科学事业进行各种投入。然而相比今天,历史上的科学研究则更多地依赖私人慈善资金,而且更集中于基础性研究。
科学慈善的起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赞助者有关,这些赞助者主要是市民团体、宗教团体、王国、公国和宫廷、富有的家族如美第奇家族等。[4]而这些赞助者主要分布在意大利和佛罗伦萨,这与当时意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