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15年05月10日 星期日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

  有人认为,中国的一流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办学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而类似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主要的资金保障是来自校友和社会的捐款,因此欧美大学设计了良好的慈善资金管理机制,这是中国的大学所欠缺的。

  对此,我们认为在“豪捐”名校的背后,不仅要反思我国的大学育人理念上存在的问题,更应该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思考世界一流大学之间正在进行的一场激烈的教育竞争。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说到底还是“钱”和“人”的竞争。大学的使命在于“育人”,但“育人”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保障,更需要带有“合理目标”的资金来支持。经费来源多样化已成为大学发展不可改变的趋势,过度依赖于政府资金的弊端在此不必赘述。对于我国的一流大学而言,对社会捐赠的重视不应停留在是否在校园里兴建起一幢幢大气的建筑,更应考虑如何利用好社会捐赠来支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捐款人也许并不是吝啬于捐款金额,更多的还是担心捐赠的资金无法得到妥善的管理和使用。

  以大学慈善基金运作为例,有学者对中国披露了2010年年报信息中对171家高校基金会进行的统计分析,这171家高校基金会净资产规模合计为91.6亿元人民币。其中55家高校教育基金会进行了除储蓄外的投资活动,只有21家取得了投资收益,合计2.19亿元,另外34家的投资收益为零。收益率在5%以上的高校基金会只有9家。而同年度美国的大学捐赠基金达865家,总资产规模超3000亿美元,年投资回报率11.9%,是美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如哈佛大学基金资产规模274亿美元,投资回报率11%;耶鲁大学基金资产规模167亿美元,投资回报率8.9%。[9]

  在美国,捐款者是高校捐款去向的实际决定者;而在中国,高校基金会大多是由“发展联络办”、“教育基金会”这样的行政机构来运作,即使管理、募集捐款的高校基金会成功注册成为了非营利法人,也属于“社会团体”的一份子,难以形成一个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治理结构。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5条更是明说:“大学教育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需履行指导、监督大学教育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这样的话,对于捐赠者而言,除了明明白白捐赠一个大楼外,对于捐赠资产如何管理,如何应用到研究、教师和学生上则知之甚少。

  因此,我们建议在当前中国大学体制下,改革大学捐赠基金的管理不妨借鉴信托的管理模式,由捐赠者将捐赠资产通过信托的方式委托大学专业机构来运营。捐赠者可以在信托合同中明确如何分配由管理机构管理捐赠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决定如何使用基金。即使高校基金会方面认为束缚太严苛,也只能先与潜在捐赠者协商捐赠条款,如当一项限制条款超越了它的目的,学校则有权协商或修正这些限制条款,如此才可能保障捐赠者本人的意愿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Frumkin P.Strategic giv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hilanthrop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2]金锦萍.科学慈善运动与慈善的转型[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9 (2): 48-52.

  [3]Murray F.E.Evaluating the Role of Science Philanthropy in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2.

  [4]戴维, 拉伯雷, 周勇.复杂结构造就的自主成长: 美国高等教育崛起的原因[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2): 24-39.

  [5]Aghion  P., M.Dewatripont, J.Stein.Academic freedom, private‐sector focus, an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vol.39(3):617‐635.

  [6]冯倬琳, 赵文华.研究型大学在国家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2): 7-15.

  [7]Gans J.& Murray  F.Public funding restric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M].In:J.Lernerand S.Stern (Eds.).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51-103.

  [8]Lerner J., Schoar A., Wang J.Secrets of the academy: The drivers of university endowment succes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8.

  [9]石头.中美高校的捐款制度和运营机制[N].环球时报,2014-07-25.

  (责任编辑  陈志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1页:封面
   第002页:封二
   第003页:目录
   第004页:目录
   第005页:目录
   第006页:目录
   第007页:教育管理·高校战略联盟的效应与模式:基于资源优化的视角
   第008页:教育管理·高校战略联盟的效应与模式:基于资源优化的视角
   第009页:教育管理·高校战略联盟的效应与模式:基于资源优化的视角
   第010页:教育管理·高校战略联盟的效应与模式:基于资源优化的视角
   第011页:教育管理·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
   第012页:教育管理·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
   第013页:教育管理·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
   第014页:教育管理·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
   第015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16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17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18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19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20页: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治理的转型分析
   第021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2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3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4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5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6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7页:教育管理·中国大学行政权力合法性实践
   第028页: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
   第029页: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
   第030页: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
   第031页: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校长的现实困境与理想角色探究
   第032页: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大学教育学院的分化统合与管理变革
   第033页: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大学教育学院的分化统合与管理变革
   第034页: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大学教育学院的分化统合与管理变革
   第035页: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大学教育学院的分化统合与管理变革
   第036页: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改革视域下大学教育学院的分化统合与管理变革
   第037页:区域研究·创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思考
   第038页:区域研究·创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思考
   第039页:区域研究·创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思考
   第040页:区域研究·创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思考
   第041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2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3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4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5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6页:区域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广东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实施路径
   第047页: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第048页: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第049页: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第050页: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第051页: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第052页:比较教育·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
   第053页:比较教育·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
   第054页:比较教育·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
   第055页:比较教育·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
   第056页:比较教育·多元与协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特征与启示
   第057页:比较教育·中美大学校长职位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058页:比较教育·中美大学校长职位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059页:比较教育·中美大学校长职位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060页:比较教育·中美大学校长职位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061页:比较教育·中美大学校长职位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062页:比较教育·香港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分类选聘制度及其启示
   第063页:比较教育·香港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分类选聘制度及其启示
   第064页:比较教育·香港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分类选聘制度及其启示
   第065页:比较教育·香港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分类选聘制度及其启示
   第066页:比较教育·香港研究型大学管理人员分类选聘制度及其启示
   第067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68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69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0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1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2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3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4页:课程与教学·结构方程视角下我国翻转课堂满意度模型构建
   第075页:课程与教学·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
   第076页:课程与教学·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
   第077页:课程与教学·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
   第078页:课程与教学·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
   第079页:课程与教学·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
   第080页:课程与教学·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
   第081页:课程与教学·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
   第082页:课程与教学·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
   第083页:课程与教学·高校“概论课”教学“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路径研究
   第084页:教育史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地方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
   第085页:教育史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地方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
   第086页:教育史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地方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
   第087页:教育史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地方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
   第088页:教育史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地方高等教育奖学金制度
   第089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0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1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2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3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4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5页:高职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第096页:民办教育·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097页:民办教育·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098页:民办教育·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099页:民办教育·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100页:民办教育·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101页:艺术教育·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
   第102页:艺术教育·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
   第103页:艺术教育·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
   第104页:艺术教育·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
   第105页:艺术教育·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
   第106页:教师与学生·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第107页:教师与学生·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第108页:教师与学生·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第109页:教师与学生·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第110页:教师与学生·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
   第111页:教师与学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第112页:教师与学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第113页:教师与学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第114页:教师与学生·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第115页:教师与学生·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第116页:教师与学生·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第117页:教师与学生·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第118页:教师与学生·中外合作办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第119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探析
   第120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探析
   第121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探析
   第122页:教师与学生·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探析
   第123页: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124页: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125页: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126页: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127页:综述·共同促进两岸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128页:简论·英语教学中委婉语的顺应性研究
   第129页:简论·英语教学中委婉语的顺应性研究
   第130页:简论·英语教学中委婉语的顺应性研究
   第131页:封三
   第132页:封底
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高教探索比较教育·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051科学慈善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 2015-05-10 2 2015年05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