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视角的课程评价结论诠释
在对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课程评价过程中,评价结果会得到基于不同的视角阐释,进而发现评价结果后面所蕴含的价值。首先,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各雇佣单位通过评价这个过程,向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和转达了社会及企业用人的特别要求,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其次,在评价过程中,各专业组织为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反馈。麻省理工学院可以就此获得更为有效的办学信息和毕业生培养标准及具体用人指标方面的信息。不同评价主体从不同角度对麻省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促使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对于本校的教学进行新的理解和诠释。这些机构对于麻省理工学院形成本校所特有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卓越人才的培养体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多层次的课程评价结果利用
学院及学校的管理层面充分利用评价的结果,把它们及时用到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具体事务中,及时掌握教学的进展与动态,对于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这些信息也被用到学校对资源的分配、人事的调动与管理方面。为学校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正是麻省理工学院这种评价、认证、监管及研究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管理、服务、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多渠道的的课程评价水平提升
课程评价水平的提升,涉及到评价理念的进步,评价手段的改变,评价技术的升级,以及评价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等多个因素。麻省理工学院在提升课程评价水平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是引人注目的。
首先,麻省理工学院注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课程评价者关注到了课程使用者利用资源的方式与途径,关注到了课程的使用方式,并向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足够的权限,让他们可以在经过课程提供者本人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网上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提高了全球知识创造的效率。
其次,麻省理工学院注重从世界范围内吸收人才,让他们参与到本校的本科生课程评价中来。麻省理工学院从世界范围内网罗人才,对包括课程评价在内的学校发展大计进行会诊。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教授也受聘进入到麻省客访委员会,两年一次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与科研进行宏观的管理咨询与问题诊断[7]。
(五)多路径的课程评价矛盾协商
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既被置于专业的视野下进行审视,也被职业认证机构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角度进行考查与认证。不同的评价目的与评价理念,不一样的评价过程和千差万别的评价标准,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麻省理工学院对于来自外部的社会性评价或来自学院内部的评价都非常重视,为了解决因为多类课程评价所带来的矛盾冲突,麻省理工学院在尊重各学院的管理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长办公室及其附属的专门办公室的功能与作用,及时对各课程评价机构、组织或部门的意见做出反应,定期组织由各学院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讨论并达成一致的意见。此外,麻省理工学院还有专门的教学实验办公室,对于课程评价中的冲突进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启示
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评价对于我国的课程评价和课程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一)评价工具换代:运用新技术
麻省理工学院在其课程评价过程中特别注重科学与技术的作用,这与麻省理工学院多年沉淀而至的、在教育与管理中重视科学与技术的学校文化有紧密联系。对于科学技术的作用的充分认识和对于求真、求实的科学价值观的尊重则不仅只适用于麻省理工学院,在大学处于创意时代的今天,离开科学与技术的帮助,是难以有完美的创意出现的,学校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新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本科生课程无可避免地受新技术的影响。我国应当在大学课程评价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科研成果,升级评价技术,改革评价手段,以降低评价成本、提升评价效率。
(二)评价主体发展:提升评价人员素质
大学课程评价具有复杂性,它对于评价人员的素质会有特别的要求,如对评价技术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对课程评价历史与评价思想的深入了解,对学科和专业的宏观变化与发展的洞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灵活运用,这一切都要求大力提升评价人员的素质。高校加强“教学发展中心”或“评估中心”这类专业化的组织机构的建设,对本校教学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