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启示与反思
从模型图和相关系数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习者预期直接影响学习者感知质量和满意度。从学习者期待的题项中可以看出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的预期(产品顾客化预期)是提高学习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FCM课程准备阶段应该充分做好学生学习预期的调研,在课程开设之前通过课程宣讲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准确定位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如学习者一方面希望能流畅进行口语交流,另一方面也期待能顺利通过相关英语测试。这为教学大纲的设置和教学重心的把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2.感知质量的五个二阶潜变量均与学习者满意度成正相关。在建模过程中,感知质量与感知满意度虽然没有显著关系,但这主要是由于感知质量包含了五个二阶潜变量,使用了二阶建构的方式。在进一步查看相关系数表时发现满意度与感知质量的五个潜变量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在线课堂有用性和易用性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390和0.360,明显高于交互平台和面授课堂的交互,然后相关系数上的这种反映不能说明在线交互平台和面授交互作用小于在线课堂。因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翻转课堂中在线课堂既是学习阶段的第一步骤,又完全是知识的内化阶段,受学习者格外重视。在线交互平台和面授交互是解决学习者个性化问题的主要途径,三者共同作用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的提升。3.学习者的感知质量通过感知价值作为完全中介作用于学习者满意度。模型中H4和H5的路径系数分别达到0.587和0.503,而H6的路径系数只有0.06,尚未达到显著数值,这反映出在翻转课堂中感知质量是学习者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并非一味提高课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质量就能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而是要在FCM建设过程中把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放在建设首位。
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23]翻转课堂模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尚属探索阶段,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结论来予以丰富,本文即是从形成性评估角度来评价翻转课堂教学试验中的影响机制,为国内相关研究作了重要补充。
当然本研究也有局限性,表现在一方面,由于翻转课堂属于教学改革和实验范围,尚无法大范围地开展FCM课程改革,因此样本量比较局限,需要我国研究者们进一步地探索和拓展;另一方面,翻转课堂普适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如教学课程的适应性和个人特质的适应性问题。“翻转课堂”要在中国的教育热土上开花结果,我们的高等教育领域还有很多的研究、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
[2]Death Knell.Technology as a Passport to Personalized Education[EB/OL].http://www.nytimes.com/2011/12/06/science/daphne-koller-technology-as-a-passport-to-personalized-education.html?pagewanted=1&_r=2,2011-12-15.
[3]Tucker B.The Flipped Classroom[J].Education Next,2012,12(1): 82-83.
[4]Walker, J.D., Cotner, S.& Beermann, N.Vodcasts and Captures: Using Multimedia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in Introductory Biolog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2011(20): 97-111.
[5]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1): 58-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