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识教育改革已成为21世纪中国大学本科教学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论文基于N大学四年来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实践,从大学教师的视角,借助于课堂结构性观察、一对一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适应性、教学方法、教学工作量投入、对教学支持满意度和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与分析,并就学生眼中的不同课程、不同教师及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等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教学
一、引言
通识教育改革已成为21世纪中国大学本科教学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是当前国内高校实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N大学作为在本科教学领域不断尝试改革和创新的研究型大学,自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了系统的高水平通识课程建设和推进工作,截至2013年秋季学期止,共为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49门。本研究中的“通识教育课程”,特指N大学2009年以来申报、经专家严格评审后立项的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以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素质公共选修课程,简称“公选课/公修课”,也没有包含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思政(“两课”)类的公共必修课程,相当于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选修课”[1]。
作为一种相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尤其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有学者所强调的:“通识教育最终要落到实践上。不管谈多么高深的理念、做多么复杂的规划,通识教育最终都是要落到教师的个人教学实践上。”[2]。在国内外通识教育的不断探索中也一再证明了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美国学者伽夫描述了美国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时教师面临的现状:“教师缺乏准备,没有学术地位……人数众多的大班级由资历浅的或助理教师在上课,学生无精打采地在课堂上发呆,或自顾自地写其它课程的作业。”[3]就国内来说,2008年陈向明总结了北京大学通识课程开设中与教师相关的主要问题:“由于教师对通识课程的认识不准确,便自然会按照其已经熟悉的公共选修课理念与模式来进行通识课程的教学……大部分教师缺乏开设跨学科课程的能力”[4];2011年北京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十周年之际,北京大学老教授教学调研组发表了他们对该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现状的调查结果,其中包括了课程质量问题:“有的则是教师不够认真,经常迟到或找人代课;或内容浮泛,不得要领;或知识陈旧,了无新意;或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学生将这类课程称之为‘水课’。”[5]
本论文以N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近四年的实践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从教师教学的视角,总结和分析在高校系统、全面推进通识教育课程过程中的总体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论文是课题组对N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现

